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爱吃鱼香肉丝的俄国领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0日12:15 生活报

  文/本报记者 刘涧南 摄/本报记者 王承旺

  

爱吃鱼香肉丝的俄国领事

  俄领事雷契洛

  在17日中俄高等教育哈尔滨论坛开幕式上,一位身材高大、发似白银的俄罗斯外交官在会上致辞,他从哈尔滨的历史文化讲到中俄合作的悠久传统侃侃而谈。他就是俄罗斯联邦驻沈阳总领事馆负责经济和科技合作的领事鲍里斯·雷契洛先生。

  从前的中国人总躲我

  记者:能够简单介绍一下您个人吗?您第一次来中国是什么时候?

  雷契洛:我第一次来中国是1985年,作为前苏联教师和留学生代表团的一员来华进修汉语。那是一个很大的代表团,有120人。我们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实习了将近一年,不仅提高了汉语水平,还了解到很多关于中国的新鲜事物,交了很多朋友。

  那段时间,中国和前苏联之间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关系快速升温,北京需要很多的工作人员,于是在1986年我被调到前苏联驻华大使馆工作。自此之后,我的工作一直和中国密切相关。

  我在沈阳已经工作了三年多,负责俄罗斯与中国东北三省的经贸和科技合作事宜。

  记者:刚到中国的时候对中国是什么印象?

  雷契洛:那时候中国改革刚刚起步,人们的生活还没有太大的变化。在北京,每天早晨和傍晚有很多的自行车,汽车还很少。人们都穿着深蓝色或者草绿色的衣服,男的和女的在衣服的色彩上几乎没什么区别。而且那时候,中国人见到外国人似乎都很害怕。我记得在沈阳我们找中国人问路,可是所有的中国人见到我们都直躲。

  记者:那现在呢?

  雷契洛:现在的中国人当然完全不同了。城市的面貌变化了,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面貌的改变。尤其是年轻一代,和他们上一辈人相比,他们是开放的、乐观的、自信的,当然也不怕和外国人说话了。

  优先给中国学生办签证

  记者:您对中俄合作的现状有何评价,特别是对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与中国黑龙江省的合作有什么看法?

  雷契洛:两国领导人对中俄合作的评价是最高的,我也认为中俄合作是两国对外关系的重点。现在中国是俄罗斯对外贸易的第四大伙伴,预计在2006年底,中国将跃升到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

  中国黑龙江省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在地理位置上最为接近,所以双方的人员贸易往来和科技合作也都是最紧密的,这是很自然的,这也在各种统计数字上得到证明。

  记者:为了巩固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除了在贸易领域必须扩大合作规模,还有必要扩大在科技以及文化领域的合作,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现状如何?双方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雷契洛:近年来两国的文化交流增长了好几倍。单就中国东北部来说,来自海参崴、哈巴罗夫斯克、比罗比詹、布拉格维申斯克、伊尔库茨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新西伯利亚的歌舞团、音乐家、画家到中国来演出创作非常频繁。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多。要使这方面的交流持续发展下去,一个主要的问题是财政支持。这取决于俄罗斯各边区和各州以及中国各省行政部门的支持,以及国家级的政府支持。

  记者: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合作状况如何?

  雷契洛:我只谈一下与中国东北地区的合作,现在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势头非常快。从俄方来说,海参崴、阿穆尔共青城、布拉格维申斯克、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鄂木斯克和托木斯克的大学都参与了这方面的合作。我还想特别指出,目前在俄罗斯青年人中学习汉语的热情非常高,特别集中在西伯利亚、远东、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几个地方。这就更加促进了双方教育领域合作的发展。目前在中国东北有上千名俄罗斯留学生,他们将来也会为我们的合作作出贡献。

  记者:中国学生在俄罗斯的留学情况是怎样的?

  雷契洛:目前从中国东北赴俄的留学生大约有4000人左右,俄罗斯联邦驻沈阳总领事馆在为他们办理签证时总是排在首先办理的位置。

  记者:您如何评价两国目前的科技合作状况?

  雷契洛:中国东北和俄罗斯的科技合作前景广阔,这同时也意味着,目前双方的合作规模还很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很多问题需要双方在政府级别上去解决。还有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双方的专家学者在沟通上还存在困难:俄方专家不懂汉语,中方的专家也不懂俄语,科技领域的专门翻译人才也很少。

  哈尔滨———莫斯科应该直飞

  记者:就您所知,俄罗斯普通公民对中国印象如何?他们如何看待与中国的合作?

  雷契洛:俄国老百姓对现在中国的了解越来越多,兴趣也越来越大。许多人到中国旅游,甚至在中国工作、生活。很多人来过中国一次以后还想来。他们觉得中国人热情好客,相互之间没有生疏感,这使他们觉得自己和在家里差不多。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肯定会有更多的人来中国参观、旅游、度假。这同时会增加两国人民的深入了解,为更好的合作创造条件。

  记者:您是第一次来哈尔滨吗?对哈尔滨的印象如何?

  雷契洛:我第一次来哈尔滨已经是20年前了。在我的印象中,那个时候哈尔滨的生活水平和发展状况甚至比很多中国的其他城市要好,还保留下来很多的俄罗斯建筑。现在那些建筑剩下的已经不多了,火车站前的苏军烈士纪念碑也没有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哈尔滨的发展速度显然比其他城市慢得多,特别是在城市设施和文化建设方面相对较慢。

  这种状况现在得到了改变,城市变化得很快,一年比一年漂亮。我认为它很快会成为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之一。

  记者:哈尔滨与俄罗斯具有特殊历史渊源,拥有独特的文化氛围,它在未来的中俄合作中会起到特殊作用吗?

  雷契洛:哈尔滨聚集了很多俄语人才和对俄罗斯的专门研究人才,哈尔滨的高校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具有长期对苏、对俄合作的传统。同时,哈尔滨又是中国东北距离俄罗斯最近的大型工业城市,因此很自然,许多重大的合作项目和合作意向是不能绕开哈尔滨的。

  记者:您认为,哈市和黑龙江省在推进对俄科技合作方面会起到哪些特殊的作用?

  雷契洛:我在前面说过,由于地理位置上的便利,黑龙江省在对俄合作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特别是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中,所有的这些潜在优势都会逐步得到利用。我个人认为,假如能够开通哈尔滨至莫斯科的直达航线,那么将会加快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在科技、经贸、文化交流以及旅游领域的合作。

  哈尔滨的冰灯像童话

  到这里,很多问题都是非常正式的,甚至是过于严肃的。可是面对一个外交官,记者还是忍不住想问一个和哈尔滨人有关的“小问题”,雷契洛先生并没有拒绝回答。

  记者:每年来哈尔滨的俄罗斯游客非常多,哈尔滨与俄罗斯的交往也非常频繁,在哈尔滨有没有开设俄罗斯领事馆的可能?

  雷契洛:开设沈阳总领事馆哈尔滨办事处的决定早就做出了。还需要做很多技术性的工作,而且这些问题越来越多。这还涉及到人员开支和开馆费用。开是一定要开的,只是个时间问题。

  记者:您一定看过索菲亚教堂了吧?去过太阳岛吗?看过冰灯吗?

  雷契洛:索菲亚教堂我去过很多次了,这个教堂的建筑风格给人很深刻的印象。太阳岛也是很有意思的地方,我每次到那里总觉得是回到了俄国,那里有一种俄国城郊的氛围。我对中国的文化也很感兴趣,我参观了哈尔滨的博物馆、烈士馆。

  我特别想说,对历史建筑实行保护,注重建设城市的文化氛围,这是很正确的。

  冰灯游园会还在兆麟公园举办的时候我就看过,我对冰灯一直印象深刻,像童话世界一样。非常神奇。后来挪到江北举办我也去过,规模更宏大、冰灯作品也更多,就是太冷了,还没等看完所有的冰雕,就已经冻得受不了啦。

  《十面埋伏》在糊弄小孩

  雷契洛先生完成的“作业”太认真了,似乎打100分还有点儿少。可是这还没有完。会议结束的时候,雷契洛先生急匆匆地要去参加另一个会议,但是被记者拉住,一定要问几个“私人性”的问题。于是我们坐在大厅的茶桌边攀谈起来。

  雷契洛先生看起来非常年轻,尽管已经52岁了。记者奇怪他的名字为什么不是雷契洛夫,难道他有意大利血统?

  雷契洛先生听后就笑了,他说,“有很多记者问过我这个问题。说起来很好笑,当年我当兵的时候,本来写的是‘雷契洛夫’,可是,征兵的人在写花名册的时候漏掉了最后那个字母,结果就变成了‘雷契洛’,后来就没有改了。”

  记者问,在中国这么多年,喜欢吃中国菜吗?他笑道:“所有人都喜欢中国菜,这还用问吗?”

  “那你特别喜欢什么菜?”

  雷契洛先生开始用中文说起菜名来,“鱼香肉丝、香酥鸡、酸菜粉丝汤、烤里脊、咕老肉……”

  “锅包肉?”

  “不对,不是锅包肉,是咕老肉,这是南方的菜。”

  “海鲜呢?”

  “很多人认为海鲜好吃,因此价格也贵。我觉得最好吃的是中国家常菜。甚至包子啦、面条啦,都好吃。”

  “那您也看中国电影吧?觉得哪部电影好看?”

  “有一个电影,讲中国的传统戏曲,把脸上的面具变来变去……”

  “是《变脸》吧?”“对,是《变脸》。”

  “还有一个电影,讲老北京的一个澡堂,一个老头领着一个智力有点问题的大男孩……”

  “那是《洗澡》吧!那《十面埋伏》呢?”

  雷契洛先生听了一笑,“那是糊弄小孩的东西,其实外国人不一定喜欢的。我们更喜欢看反映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和文化传统的片子。”

  雷契洛谈笑风生,但是已经开始看手表了。记者急忙问了最后一个问题:

  “中国的青年一代在变化,俄罗斯的青年一代也在变化,您觉得他们之间会更容易相互了解吗?”雷契洛先生一下子变得很严肃,郑重地说:“现在的青年人思想更活跃、观念更开放,获得的信息更多,和上一辈人完全不同了。我们那时候生活在信息比较闭塞的环境中,几乎没有机会相互了解,现在有各种条件可以获得中国和俄罗斯的信息,人们之间也很容易交往。所以我相信,下一代的年轻人,他们之间会更加了解。一旦了解也就没有隔阂,也就更容易建立起信任。所以我对两国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乐观的。”

  说完,雷契洛先生表示了歉意,并和记者告辞,起身急匆匆地向另一个会场走去。他匆匆离去的背影让人想到,所谓了解和信任,不就是在这种交流和沟通之中建立起来的吗?

  (生活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