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每周话题]“女生暴力视频”引起的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0日14:20 大华网-汕头特区晚报

  □主持人罗晓红

  暴力事件挑战现行教育

  汕鸣海示:如果视频短片揭发的只是冰山一角,那么我们难以想像现实中的校园暴力到底到了什么程度。这也似乎在挑战校园秩序:学校教导学生知识,塑造学生的品格,训

练学生的纪律,但许多学生却不专注学业,选择叛逆,漠视纪律。这是否说明,学校教育存在问题,家庭教育同样也存在缺陷?学生之间摩擦和争吵本来十分正常,但他们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这不单是平时学校没有予以良好教导和心理素质训练,也与学生的成长背景有关。

  警方与教育主管部门介入调查并惩治使用暴力的学生,是刻不容缓的事。然而更重要的不是惩罚,我们需要回到问题的根源去,以教育和爱心来克服校园暴力的问题。学校应回归全面教育(包括教导知识和教导做人),而父母应成为孩子爱的源头与感染者。

  宋创辉:校园女生暴力视频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学生道德、法律意识的缺失。结合多年来的教育实践,我不禁要说,现在的学生呀,难教!无庸讳言,校园暴力的升级,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不无关系,加上影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中不良因素的影响,教师、家长的疏忽或者教育失当,使他们有的因为缺少关爱,有的出于追求刺激,有的盲目仿效,从而导致了校园暴力不时发生。我认为,根治校园暴力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力量,着力构建和谐的家庭、和谐的校园、和谐的社会,共同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目前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已绝非诸如“规范”、“守则”、“要求”之类的条文和简单粗暴的说教所能达到的。教师应该懂得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多和学生交流、谈心,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养成,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变得越来越有爱心、同情心、责任感。

  家庭教育不能缺失

  朱健英: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园地,家庭教育任重道远。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家庭不可袖手旁观,更不宜完全将责任寄托在学校身上。无可否认,父母与子女间存在代沟是家教的一大障碍,但这并非无法逾越。其实,孩子是渴望能够和父母坦诚交流的,他们的年纪还小,作为父母,应该主动去开导孩子的心扉,让他们得到爱的熏陶,从而学会如何融入社会和如何和他人相处。家庭不和谐是青少年犯罪的一大因素。警钟敲起,该反省自己是否是合格的家长?

  孤独客:有些家庭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使其心理成熟期推迟,自控能力差而好奇心强,容易情绪激动争强好胜;另外,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孩子的压力大、负担重,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而经常逃学,甚至辍学。这一现象应引起大家关注。

  中学生要学会自我保护

  黄融:本人是中学七年级学生,面对种种侵害学生权利事件的发生,我认为中学生要学会独立生活,学会自我保护。《中学生安全防范教育》中有提及避免这类伤害事故的办法:一、中学生要讲文明礼貌,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生活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只有互相谦让才能相处融洽,一言一行不能只想到自己,要尊重他人;二、如果不慎给别人造成了不便,要勇敢地说“对不起”并诚恳地消除不良后果。他人发几句牢骚,讲一些怨言,应听之任之,奉行“沉默是金”的原则;三、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同学之间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利害冲突,彼此退一步,不激化矛盾,事过境迁都能和好如初;四、对于个别极为蛮横的学生或有时遇到双方无法解决的矛盾,应积极请求学校教师进行调解或裁决;五、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应让其他学生或社会青年介入纠纷,尤其不能用暴力的方法解决矛盾。为一时之气而搭上性命或付出一生的代价,害人害己,这是多么不值得啊!chenlinangel:现在的初中生让人很难捉摸,作为一名班长,有不少施暴的同学告诉我,他们这样是为了保护自己,因为你不当打人者就要当挨打的人,与其被打还不如打人。基于这种错误的想法,再加上学校老师、家长管教的方法不正确,导致逆反心理更强,越不让做就越要做!有时在外面受气,就把气出在同学身上,有一些是同学之间看不顺就打起来了。他们不知道这是违法的行为,认为大不了听老师几句训。目前,这样的打架风在中学已是司空见惯,也有一些打人的同学不想再过“威风”的日子了,可不知该怎么回头。我认为,对于施暴者最好的办法就是耐心引导,因材施教。

  普法教育从小抓起

  胡晓娜:从独挡一面的成年人、似懂非懂的在校生到无知的幼儿,暴力似乎无所不在———某出租司机强行拉客打爆顾客头、某同学结伙毒打“情敌”、某幼儿为争玩具抓破小朋友的脸等。违法犯罪日趋低龄化凸现了普法教育环节的薄弱,也显示出全民普法的迫切性。普法教育应从小抓起,定为必修课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授起,让青少年能明白何等范畴的行为会触犯法律以及必须承担的相应后果;可定期举办法律知识讲座,组织青少年观看法律纪实片,并以写观后感或开讨论会的形式,由老师、家长进行正面地引导。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