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高调包机助学,难免招来道德苛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1日10:14 南方报业网

  媒体思想之曹林专栏

  如昆明两家媒体和某公司所愿,他们组织的“包机送清华、北大学子进京”活动在20日吸引到了足够多的眼球,“清华北大”的招牌效应与“包机”的符号冲击力强烈地刺激着舆论视觉,“云南籍清华北大新生包机赴京”成为当天公共空间最热的新闻——不过他们可能会非常失望,因为他们的“爱心”遭到了舆论的质疑,众多质疑中比较主流的一种声音

是:为何不雪中送炭地把这笔钱捐给买不起火车票的贫困生,如此锦上添花地为清华北大生包机多浪费啊!

  说实在的,舆论如此质疑是一种不切实际甚至有点蛮不讲理的道德苛求。确实,用包机的钱资助贫困生可以获得更大的公益效用,但这实际并非一次纯粹的公益活动,而是一次混杂着商业色彩的社会合作助学,应该容忍无害“私心”的存在。从企业宣传角度讲,资助贫困生是远远不能与包机资助清华北大生产生的广告效应大——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单位,他们有权选择一种对自身而非对社会最有利的方式进行助学。

  但这类混杂着商业色彩的公益活动得有清晰和坦诚的定位,不必讳言商业目的,不必把所有目的都遮上公益外衣,不必以高调的道德宣传把自己装扮成纯洁无瑕的天使,商业性和公益性得有坦诚的界定——此次昆明媒体和某公司包机助学之举之所以受到质疑,问题正在于对活动的定位上缺乏坦诚,过于高调的道德宣扬把自己推到了一个易受质疑的境地。

  看看活动主办方的调子喊得是多么的高!说:“包机”送优秀学子赴京上学,旨在呼吁社会大兴尊师重教之风,爱心助学,鼓励边疆学子学有所成,报效祖国,造福家乡;说:营造一种尊重人才的社会舆论氛围,以此带动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说:让金榜题名的考生坐飞机上学,体现出社会对学子的关爱;说:北大、清华是高校的巅峰,我们就是要引导一种崇尚精英和拔尖意识,引导学生向卓越的方向奋斗——我的天,一次价值20万元的活动能承载如此宏大、沉重的公益目标吗?更重要的是,自始至终没看到企业和媒体的利益所在,难道企业和媒体此举纯粹为了公益?

  如果真的纯粹为公益也就罢了,可活动的商业性又那么明显:32名来自云南各地的清华新学子赴京前首先得齐聚昆明,参加主办方策划的一系列活动,从上午8时到晚上9时,日程排得满满当当。被活动折腾得疲惫不堪的学生倒是一语道破活动实质:主办方为我们提供路费,我们配合他们做一些宣传活动理所应当——带着商业考虑的助学绝不可耻,而且在民间慈善资源相当贫乏的当下中国特别值得提倡,根本不必讳言和遮蔽什么。如果调子喊得过高,把自己的利益都混杂于公益中,必然招致舆论的反感和苛求:既然你把自己说成天使,那就用天使的要求批评你;既然你说自己纯为公益,那就用公益的要求苛求你。如果纯粹以公益眼光来看待包机助学,这种奢侈的助学方式确实很难避免“为何不捐给贫困生”的公益考问。

  调子喊得过高的人或单位,总会招来道德苛求。比如央视,为什么整天被恶搞、整天被网友骂啊,就因为把自己捧得太高,什么“代表国家和民族”,什么“与人民同行、与祖国同在、与世界同步、与时代同进”,可就是这样一个天使,7月的违法广告居全国电视媒体之首,还曾用死难人质数目作有奖竞猜题。再比如余秋雨和陈凯歌,为什么总是挨骂,也是因为他们平常动辄人文关怀、动辄道德情操,自己做不到的道德高调喊得太多了。我的朋友狄马讲过一个笑话:在北方某城市里见到了一群耍猴的人,锣鼓过后,说了一段开场白: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大家的精神需求,现在给大家耍场猴——猴戏只是猴戏,如果偏扯上社会主义文化的高调,就让人反感了。

  回到包机事件上来,如果此次助学事件中企业和媒体坦诚选择“包机送北大清华生上学”更有广告效应,不讳言助学中的商业追求,舆论自然就无可指责了。调子喊得那么高那么不食人间烟火,那是找骂!

  (作者系《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编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