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教育需要“劳作”而非“炒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1日10:32 正义网

  8月20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云南省昆明两家媒体和某民营公司举办的“包机送清华、北大学子进京”活动。看过之后总觉得有话要说。尽管主办方矢口否认这是一场“炒作”,但其瓜田李下之嫌是逃不脱的。因而,笔者也就不妨“借题发挥”地指出:教育需要“劳作”而非“炒作”。

  人们一直把教师和学生分别比喻为“园丁”和“花朵”,类似的比喻还包括“十年

树木,百年树人”等。这些比喻道出了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精神上的“劳作”。从幼儿园到大学,一名学生要经历漫长的学习期间,这是一个充满汗水的艰苦历程,稍有懈怠就会前功尽弃。然而,待到收获的季节,善于“炒作”者却来了,争抢“胜利的果实”,这是教育的不幸。

  教育是一门特别讲究科学的艺术。诚如云南大学郑思礼教授所言,“摆宴会、包飞机、结伴上大学等过度关怀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有百害而无一利。”各种形式不同的“炒作”,就好比是给“花朵”过度施肥,违背了“花朵”生长的自然规律。“炒作”之下,有的大学生会飘飘然而不知所已,有的大学生会凭添沉重的心理压力。过度的“炒作”,过度的“关爱”,就成了过度的负担。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还对“炒作”之外的老师和学生不公。在付出同样的努力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而得到不同的结果,考不上北大清华也并不可耻。然而,一旦“状元”、“名校生”等被大肆渲染,就不啻为对其他人的努力进行否定。这种“赢家通吃”的“马太效应”,会造成“两级分化”的鲜明对比,凸显出“胜利者”和“失败者”。由此,多数人将因而受到心理伤害,也会误导社会继续追捧“高考胜利者”,影响到今后升学、就业等的公平。

  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主办方策划的活动之一,“举办‘与清华学子面对面’座谈,请这些高考胜利者向学弟学妹们现身说法”。这大概算是该活动“公益性”的一个具体体现。问题在于,学习成绩的好坏其原因相当复杂,而经验又往往不可复制和照搬。诸如此类的“现身说法”每年都有很多,但谁来探究过其效果究竟如何呢?似乎没有经验证据能够表明,接受过某种“现身说法”的学生,其学习成绩胜过没有接受过的学生。这一点还有待专家的研究,同样并不值得渲染。

  说到底,把“炒作”当作关心教育,实在是一种“伪关心”,更是对教育无知的生动体现。可以肯定,如果这样的“炒作”能够少一点,真正的“劳作”能够多一点,我们今天的教育局面必然会更好。

作者: 宣华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