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穷人的账,别人怎么懂得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1日11:24 云网

  作者:肖英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3岁打工妹邓哲玉遭飞车抢夺撒手人寰,拉客仔范忠维为了保住自己的一辆二手摩托车,又几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昨日《南方都市报》)。值得注意的是两个事件的背后是人们几乎相同的疑惑:为了只有23元钱的提包,或者说为了价值5000元的二手摩托车,值得付出生命的代价么?这个问题在网友那里已经有了基本一致的回答—

—因为这些财物简直是当事人的全部财产,因此拼死保护是多么正常,正常到不能仅从财物本身的实际价值来衡量和判断。

  其实,这些“衡量和判断”与两个可怜的当事人无关,他们也许不可能去想那么多,抢匪和劫匪们也没给他们选择“价值折算”的机会。身处突如其来的袭击之中,他们别无选择地抗争,所有的抗争也许是下意识也许是瞬间反应,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或者心理。这和一个遭劫者面对凶器被逼着说出银行卡密码的情形不一样——他可以选择,甚至还能仔细地进行“价值折算”,但邓哲玉范忠维们不能。

  外人的“衡量和判断”不只无稽,而且令人心惊。按照这个思路,假如被抢夺的提包装有23万元现金,假如被抢夺的二手摩托车价值5000美元,一个“正常”的抢劫认知可能就被合情合理化了。“谋财害命”的古语,似乎一直引导着“典型性抢劫”的价值折算尺度,而与物价和消费水平无意识伴行的这个折算尺度,很早就学会了“水涨船高”。

  继邓哲玉之后,拉客仔范忠维的举动似乎再次强调了一个哲理:穷人的账,外人是不懂算的。这个“外人”,包括富人,也包括其他的穷人。因为每一件具体财物都有人认为重如泰山,又一定有人认为轻如鸿毛。生命是无价的,因此严格“衡量和判断”起来,似乎可以替所有的抗争甚至拼死不值。而目前的问题是,所有的抢劫发生后,都有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财产价值折算体系去衡量和判断。其实,别人的账,我们怎么懂得算?

  更致命的是,对抢劫拒绝心理认同的同时,却又流行着一个价值折算认同,正是这个“价值折算认同”使飞车抢夺有了一个社会基础:既然连抢夺者和被抢夺者都觉得可以“破财免灾”,而且数额不是太大的话,不如从生命宝贵的角度出发毅然放弃,权且成全一下歹徒。这其中对生命、财物和尊严间的价值换算,简直比“飞车党”的出没还要复杂,还要令人痛心疾首。

  责任编辑:一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