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七旬老人欲捐明代“医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1日14:01 红网-三湘都市报

  

七旬老人欲捐明代“医书”

  8月20日,长沙市雨花区黎托乡花桥村,杨炳乾老人手里拿着一直珍藏的古医书记者 付希华 摄 ■记者 奉永成 实习生 陈小瑛

  本报8月20日讯近一年来,长沙市雨花区黎托乡花桥村72岁的杨炳乾一直很担心,在

他去世后,自己珍藏了半个世纪的“宝贝”可能会失传。今天上午,记者见到了杨大爷珍藏多年的“宝贝”:一本页面发黄,用活字排版、手工印刷而成的外科医书。杨大爷托记者捎话,希望能将这本他师傅留给他的明代外科医书捐出来或者申请遗产保护。

  杨炳乾年轻时是当地有名的村医。“他不仅给人看病,有时村民家里养的牲畜得了病也找他看。”花桥村的村委会书记杜正良告诉记者,老人擅长中医,以前村民们有个头痛脑热的小病都是老人给治的。上午,听说记者要来,老人特意从家里墙壁的一个夹层里,拿出了这本经过多次粘贴,但边角仍有点烂的医书,这是一本长约15厘米、宽约12厘米,共有100多页的医书,上面的字印得很不规则,大多是繁体字,并配有多幅手工画。记者看到,这本书名用繁体字写成,名为《校正医宗金鑑》的医书,分为四卷,介绍了300多种外科疾病的发病方位和治疗方法。“这本书是1964年,我师傅吴文光临去世前留给我的。”杨炳乾老人告诉记者,吴文光曾是长沙市有名的“鸿济堂药房”的师傅。

  “吴文光师傅去世时,告诉我,这本书他得来很不容易,是一本集明代到清朝多名外科病专家,针对不同的外科疾病在临床的从医中总结而成的。”杨炳乾老人说,吴文光师傅告诉他,这本书最早的时候曾是手抄本,后因实用价值很高,在清朝的时候上海一家书局经过整理用活字进行了排版、印刷,但流传到民间的并不多。

  “我希望能将这本书捐公或申请遗产保护,免得这么好的东西,在我手上流失。”杨炳乾告诉记者。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黄教授认为,老中医书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中药学学生在上学的时候也都要学习古代中医的经验,但目前像这种古代的医书流传到民间的并不多见,因此,如果杨炳乾老人收藏的医书确实像他所说的那样,是汇集了明代到清朝多名外科医生的临床经验的话,那还是很有推广价值的。如果你家也有像杨炳乾老人一样的“宝贝”,不妨拨打本报的热线电话:0731—4326110,本报将联合相关专家一起来探讨你家“宝贝”的价值和意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