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从收入分配的两个话题看网络民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1日14:48 南方网
  新华网 丁一辉

  今年5月,中央政治局专门开会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随后,收入分配问题成为网民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几个月来,几乎任何与此有关的新闻或言论的发布都能迅速抓住网民的眼球。网民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或主动发布内幕消息,或简单跟帖表态,在网上唇枪舌剑,短兵相接,掀起一场场火药味极浓的争鸣。然而这场硝烟弥漫的舆论大战究竟蕴涵着怎样的民意?就让我们从这几个方面话题入手,透视网络民意背后的玄机。

  垄断行业工资,是受媒体和网民高度“偏爱”的话题。不久前,一则电力行业“抄表工”年薪十万的新闻的真实性问题在中青报和第一财经日报间引起争议,两大权威媒体几个回合的较量以及来自电力行业的网民爆料,让普通百姓见识了垄断行业高薪的“庐山真面目”。继而,来自烟草、电信、邮政等垄断行业高薪被曝光也引发强烈反响。网民质疑垄断高薪和“福利腐败”,甚至认为垄断企业员工私分了本属于“全民所有”的利润。在舆论的巨大压力下,电力行业不得不对外宣称实行“减薪风暴”,实质是暂时控制员工薪金的增长幅度,避免“树大招风”。然而,对于电力行业的主动降薪,多数网民并不领情,仍然指责减薪的象征性和有做秀嫌疑。那么,网民为何对垄断行业高工资穷追不舍的“喊打”?难道仅仅是因为“眼红”?笔者认为,网民不满高薪有对分配不均的“红眼病”因素,但更多地是不满分配不公。如果垄断行业高薪是靠降低成本和市场竞争获取的,恐怕很多人会闭嘴至少也会说话底气不足。问题就在于,一方面垄断企业凭借政策壁垒攫取了高额垄断利润,员工享受高福利;另一方面一些资源性企业在国际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就高喊亏损,产品价格要“与国际接轨”,在象征性地举行“听证会”后,产品价格自然顺风而上。高于市场竞争下的产品价格、低水平的服务、巨额的财政补贴、霸道的行业作风,黎民百姓虽时有怨言可早也逆来顺受惯了,如今又“惊闻”垄断企业内部秘而不宣已久的高福利,且远超乎想象力,如何不由惊而怒,由怒而大加鞭鞑?

  相比之下,网民对最低工资标准问题的热情稍显不足,相关部门的表态也更耐人寻味。今年5月8日的《中国经济周刊》报道称,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所长刘开明称,“全国没有一个省市的最低工资达到国家要求,即当地月平均工资40—60%的标准。”消息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不少网民指责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监管不力导致“血汗工厂”大量出现,并认为我国应该对低工资政策进行反思和调整。迫于舆论压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所所长苏海南不得不出面解释,“我国最低工资是全国统一的制度规定,但是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是由各省市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制定的,我们并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最低工资标准。”既然没有全国统一的工资标准,那所谓各地最低工资标准过低的说法便失去了靶心,此后,喧闹一时的最低工资标准话题逐渐淡出网民视野。

  同属收入分配领域,网民对两个话题的关注程度为何有差异?最后的结果又如何会截然不同?这里透视了网络民意的什么玄机?笔者以为,垄断行业员工和城市最底层人民在现实生活中分属于不同的阶层,网络虽然只是虚拟世界,但也反映这种力量对比的格局。从受关注的程度讲,垄断行业高薪反对声最大,而最低工资标准问题关注度最低。这与网民的构成有关,第十二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了30.1%,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占总数的15.9%,排在其后的是商业、服务业人员(比例为9.1%)和办事员等协助人员(比例为9%)。农林牧渔工作人员和军人所占比例最少,分别只有不到1%。与最低工资标准相关的人数比例最小,当然声音也就相对微弱。由此观之,网络民意可谓打了折扣的社情民意。(编辑:付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