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经营报》: 用产能控制吊汽车外资的胃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1日15:48 中国新闻网

  日前,发改委等5部委联合发出特急通知,要求各地在一个月内对今年以来亿元级开工项目进行清理,就汽车业而言,凡总投资超过3000万元及以上的即包含在内。国家准备通过对新增产能控制来给汽车业降温,这是旧闻。但国家想利用产能控制发展自主品牌,却是新闻。

  也许有人会问,国家调控汽车过热怎么会支持自主品牌增产,这个推论是怎么来的

  我们可以反证一下,如果整个产业在产能上增长得太快,当然会使资源浪费,导致产业发展过热,但汽车产业真的很热吗?根据国家统计局去年的研究报告,汽车业虽然是正增长,但增幅已经大幅回落。“三小”(玻璃、水泥、建材)的负增长是在国家宏观调控直接引导下实现的,而汽车业的增幅回落却主要是在市场调节下完成的。

  比如,2004年车市大跌是因为产能增长过快,2005年回稳是因为市场变化逼迫厂家压缩产能,2006年大涨是合理产能跟上了市场需求舞步。这里面政策影响的痕迹并不明显。排除了治理过热的可能性,产能控制的诉求只有一种:那就是国家要通过产能控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说白了就是提高自主品牌的产量,从而实现中国汽车产业的突破和可持续发展。

  去年一汽-大众二厂投产时,国家发改委声称不会再管已有企业新建工厂,但是今年突然提出汽车过热,要管新增产能,正是因为发现现代、标致雪铁龙、丰田等众多合资企业都在大干快上搞二厂,甚至三厂,自主品牌形势紧迫,所以政策才会出现新要求。

  其实从企业层面看,合资企业大多已经完成布局,并进入咬合竞争阶段,谁的市场份额大,产能供给充足,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自主品牌企业已经走过初期模仿阶段,产能同样是关键。现在看来,产业主管部委想通过做企业产能为主,来调节自主品牌的产量,而这也正是当前最能挑逗企业欲望的鱼饵。

  然而博弈的结果很可能是没有赢家。政府部门得到了企业生产更多自主品牌的承诺,却未必能改变消费市场对外国品牌的追逐;而钦批出去的新增产能却可能变成囤积的钢铁和圈好的地皮,再次成为钓鱼项目。

  其实,自主品牌上量快,市场反映好,新增产能就应该向它倾斜。反过来合资企业引进新品成本高,自己也会研究是不是合作研发更有利润。产业自主瓶颈和企业产能瓶颈本来可以通过市场调节来解决,现在却因为产能控制政策弄得截然对立起来,何苦来?(中国经营报张火召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