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新世说:从"消费节约"转向"物质节约"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01:32 燕赵都市报 |
今年,四川东部和重庆遭遇了50年未遇的高温,本来电能比较充裕的成都电网面临严峻考验,全市上下紧急动员“节约用电、共度难关”,媒体甚至开辟了“电情播报”。但成都一位市民通过媒体所讲述的节电生活,却是包括单位和家庭的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冷嘲热讽,无奈徒叹“我想节电都难”。(8月21日《成都商报》) 诚然,节约用电并不是高温缺电情况的一时应急之策,更应该是一种智慧型的生活 艺术,一种文明生活方式和习惯。但是,在高温干旱的恶劣自然灾害中,节约用电依然不能达成公众共识,则说明节约二字从纸上、墙上、嘴上落实到社会行动,还需要做很多的努力。在我看来,促进社会从“消费节约”观念向“物质节约”观念转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支点。在社会物质供给从贫窭匮乏逐渐步入丰裕充足之后,居民的节约观念越来越趋向于“消费节约”。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所有物质供给都转向了货币化,更是给了“消费节约”一个简单而顺畅的观念出口———节约往往被简单地视为对某一类物质资源的缩小消费。实质上,这只是一种表面化的节约观。由于其以消费多寡来表象、衡量节约与否,也就注定了在不同人群之间,节约很难达成共识。譬如用电,生活富裕的家庭并不在乎每月多支出一二十元的电费;而生活贫困的家庭原本就节俭消费。高温酷暑,富裕家庭有能力多支出一二十元,在这个群体看来,这可能已经算是节约了。 所以,实现和谐节约,关键之一就是要弱化“消费节约”观念,塑造有社会责任意识的“物质节约”观念———不以消费多寡,而以合理的物质占有程度来衡量节约与否。对于某种匮乏或者暂时匮乏的物质资源,甚至普通的生活、工作需要,无论有否足够的购买或使用能力,都能够以控制在基本需求之内而不膨胀为节约。如果说“消费节约”观更多的从自身意愿出发带有利己性,那么,“物质节约”观则体现一种社会责任担当———自己不膨胀对公共物质资源的占有欲望,就是保证了旁人对同类物质资源的使用权利。 如同餐饮,在饭店消费,即使再“节约”,也往往会残留许多,食客们还说:不贵。这就是“消费节约”观,因为他感到没有花太多的钱。但如果在家里,则基本上会吃干喝净或者留作下一餐,这就是“物质节约”观———这种节约观有太多的家庭责任在其中。所以,只有通过种种渠道和方式引导,使公众在节约方面的家庭责任上升为社会意识,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节约型社会。 ■王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