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开放的眼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02:38 新闻晨报
□陈佳勇

  上海书展的最后一天,依旧人山人海。去之前,我一再告诫自己要管住钱包,但晃荡了一圈还是忍不住买了三百多块钱的书。事实上,我已经很节制了。可现在图书做得越来越漂亮,譬如著名的装帧设计“陆智昌”,喜欢之余总归要买几本捧捧场。但这次书展我最大的收获还不是这些,而是“淘”到了一张重新复制出版的“1956年版”上海地图,十分意外。

  翻开这张老地图,我忍不住去寻找那几处我熟悉的地方。于是,我终于知道:1956年的时候,浦东陆家嘴还是一片荒芜,现在金茂大厦所在的地方原先叫“烂泥渡镇”,名字很不雅观。浦东有无数的赵家宅、张家宅、陈家宅、沈家宅、王家宅、陆家宅,地名重复之多超出想象。徐家汇原先叫“徐家汇镇”,镇边上还有一条铁路通到杭州,已然是很乡下的地方了。最扫兴的是,我竟然发现西区现今价格高昂的很多楼盘所在地,当年竟然是公墓,而且是规模很大的公墓。假使你现在正好买了这两万元一平方米的豪宅,一翻这1956年的上海地图,一看原来是“永安公墓”,心情肯定好不到哪去。可见,对过去知道得太多也不好。

  当然,如果有业主觉得“永安公墓”不吉利,想五千块一平方米转让豪宅,我肯定第一个来报名。这一条同样适用于那些买了“虹桥公墓”、“冠生园农场”所在地房子的人们。

  不过说正经的,看着这张五十年前的上海地图,真是发现这座城市发生了太多的变化。那时候,国际饭店、锦江饭店、上海大厦都被当作标志性建筑看待,地图上还把这三座房子画得好大一块,很骄傲的样子。再看现在的上海地图,完全是另一番格局了。看来,所谓“历史地理学”还是有些价值的。

  由此联想,倘若去看五十年前的北京地图,与现今进行对比后的冲击力一定超过这张1956年版的上海地图。我知道很多人,特别是很多人文学者,都对当年北京市的老城改造批评至今,认为倘若当年听从梁思成先生的主张,学巴黎那样保留老城再在边上建一个新城,效果一定比现在在老城基础上建新城要好。遗憾总归是遗憾了,但用开放的眼光来看待城市改造,也是必须的。比如,现在一些地方的老城区要拆掉,很多人怀旧说不能拆,但如果你是那里的居民,你要知道那些地方是没有现代化的卫生设施的,居民要改善居住条件,那也是正当合理的需求。如何协调这样的矛盾?这对城市建设的规划者而言,实在是一个难题。毕竟双方都是有道理的,只是各自的利益出发点不同而已。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你不能一边自己住在现代化公寓里无忧无虑地用着抽水马桶,一边使劲叫嚣什么“保护传统民俗建筑”,而叫那些待在老城区四合院里的老百姓继续上公厕,这是典型的“看人挑担不吃力”,这是不对的。最好是能找到一个平衡点,譬如通过必要的内部结构翻修,建筑还是原来的老建筑,但里面的设施可以做到现代化。很多大学里翻修老建筑用的就是这个办法。大家都在说要有“开放的眼光”,兼顾各方的切实利益,应该算是“开放的眼光”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