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新农村百村行 两行脚印 “踏”出封闭大山缺口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02:43 东方今报 |
■“欢乐新农村大学生百村行”系列报道之七 由于地势险要、交通不便,山区基站所需的所有建材、设备都是通过肩扛手抬等原始手段弄到山上的,这个过程无疑充满了艰辛。正是由于艰辛的付出,洛宁县广大山民的封闭生活才得以改变。8月15日,“欢乐新农村大学生百村行”西线大学生来到洛宁县深山区,体验了山区基站的壮美、了解了山区基站建设的艰辛以及山区基站给山民生活带来的改变。 洛阳行 ●走进基站:一条建设者踏出来的路 8月15日早上,天空阴沉沉的,雾气很浓。在洛宁县移动营业部员工陈远的陪同下,我们从洛宁县城出发,向几十公里外的西山底乡花落印村进发。 驶出县城不久,我们便置身于大山的环抱中。山里的雾气越发凝重,能见度也更低,青山绿水以及突兀的巨石此时都变得影影绰绰的,让人恍若置身仙境。“大山对于外面的人来说是风景,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却是磨难。” 陈远一句话将大家从幻象拉回了现实。 一路还算顺利,40分钟后,我们顺利抵达目的地。“花落印村乌龙沟基站就在那里,天晴的时候站在路边就可以看到。”陈远指着路边的一座山头说。 在杂草和各种灌木丛的掩映下,一条荒废已久的羊肠小路从山脚下盘曲着通到山顶,这是上山唯一的一条路。山路湿漉漉得分外难走,加上青草和灌木的羁绊,我们前进得异常艰难;不时有不知名的虫子蹦出来,爬到身上隔着衣服一阵猛咬,让人痒痛难当。对于走惯了宽畅柏油路的人们来说,在这样的山路上行走,绝对不是一种享受。 “上山原本是没有路的,后来修基站的时候,运用人力肩扛手抬,往山上搬各种建筑机械、材料,才踩出了这条路。”陈远的话如同一个巨大的惊叹号,敲击着每一个人的神经:在这样的山路上,一个人行走尚且困难,背负几十斤数百斤的重物爬山,又该是何等的艰难? 在陈远这句话的激励下,原本有些气馁的人又恢复了勇气和信心。这座山有二三百米高,尽管山路难走,25分钟后,我们顺利抵达了乌龙沟基站门口,年轻的大学生们蹦着跳着欢呼起来。 ●基站建设:原始手段托起现代文明 “花落印村乌龙沟基站是2004年4月份开始考察建设,8月份竣工的。”直到现在,张效武还清楚地记得当初考察建设乌龙沟基站的每一个细节。张效武是洛宁县营业部网络部主任,他参与了这座基站建设的全过程。 据张效武介绍,基站的勘测、选址,在平时是一件并不费力的活儿。但在花落印这样的山村,一切却完全不一样了。这里不仅要借助地形选取最佳位置,以求最大范围的网络覆盖,而且要充分考虑电路传输、电力引入的因素。有时地理上最佳的站址,却因电路电力引入困难或成本太高而不得不另易他处,选一个站址不易,选一个好站址更难。为了选一个好站址,他们经常要一次次地重复翻越多个山头。 基站选址很困难,建设的过程更是充满艰辛。张效武说,乌龙沟基站开始建设的时候,山上没有路、没有水、没有电。没有水,他们组织人手到山下去挑;没有电,他们就到附近的山村扯电线。水、电的问题很快解决了,没有路、建筑材料如何运上山的问题却无法解决。“2004年4月份开始在这里建设基站,由于山势险峻,根本无法行车,运送设备和建材得靠原始手段,除了人背肩扛外,把驴都用上了,可有的地方驴驮都费劲儿。”张效武提起建设乌龙沟基站的过程,至今依旧感慨不已。就这样,参与建设基站的人们就像蚂蚁搬家一样,把数百吨重的建筑材料一点一点地搬上了山。 施工条件恶劣,建设基站的成本自然要高。张效武说,建设乌龙沟基站,比建普通基站多花10多万元,“普通的一块砖头8分钱,运到山上,划一块多”。 据了解,洛宁县有50多座基站,其中有18座建在深山区。这些山区基站的建设都和乌龙沟基站一样,付出了让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变化:被基站改变的山村生活 在花落印村头的公路边上,有一个兼卖烟酒百货的小诊所。记者采访过程中,店主兼医生杜凤云正在不停地忙碌着。杜凤云告诉记者,在2004年基站建成以前,这里没有通讯信号,很多村民甚至不知道电话是什么样子。那时候亲友间有什么事情,往往需要走大老远的山路当面说,或是靠过路人捎信。“在电视上看到别人可以随意打电话,我们都非常羡慕,梦想着要是什么时候我们这里也能通上电话就好了”。 “2004年,移动公司来考察,说在我们这里建基站。我们当时高兴坏了,心想着终于可以和山外一样过‘洋’生活了。基站开工建设的时候,往山上搬运东西不方便,很多村民闲的时候都主动上去帮忙。大家还都自觉维护山上物资的安全,基站建了不到4个月,建筑物资没有少一件”。 基站建成以后,花落印村的村民们陆陆续续买了电话。今年5月份,杜凤云在自己的诊所里也装了无线商务电话,既方便自己和外界联系,同时还可以当公用电话方便过路群众。 “洛宁县山区群众很多,以前不通电话,他们传递消息主要靠吼。基站建成以后,很多群众安装了电话。据我们估计,我们在山区建了18座基站,至少可以改变10万山民的生活方式。”张效武自豪地说。 ●欣喜:有了电话我们离家近了 42岁的谢世成是湖北襄樊人,他在花落印村附近的一家选矿场打工已经近10年了。作为基站建设的受益者之一,他目睹了乌龙沟基站建设前后矿工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谢世成告诉记者,基站建设以前,山里没有信号。他有事和家里联系只有翻过一座大山,再走四五里山路,去一个公用电话亭打电话。公用电话的信号也不好,通话时断时续的,还特别贵,一分钟要两块钱。矿工们挣钱也不容易,加上打电话也不方便,就很少和家里联系。 另据谢世成介绍,在矿上打工很危险,经常有各种事故发生。1998年,一名矿工在一次事故中受伤,矿友们用平板车拉着他跑了七八里山路,把他送到了最近的一家小诊所,由于耽误了时间,差一点没有抢救过来。“如果当时有电话,打一个电话,120很快就来了,就不会出现那么危险的情况”。 基站建成以后,谢世成等在附近矿区打工的矿工们纷纷购买了手机。“现在和家里联系方便多了,我们感觉离家近了。”谢世成说。 鹤壁行 要想富 一定要先修“信息路” 今报鹤璧讯 “以前送货、配货,要跑到外地以后才知道实际情况,送完了货,经常没货可拉,为了不空车回,有时候为等货要在当地呆上十几天。现在可好了,一个电话过去,根据对方的情况安排这边送货的时间,效率高了,利润也大了”。 8月9日下午,鹤壁淇县高村镇新乡屯村刚当村委会主任才一年的周树芳笑着说:“我跑了十几年的运输,有了手机可真是尝到了信息便利的甜头。” 跑运输,一个月手机通讯费1000多元—— “就这也高兴,挣得更多呢”。 新乡屯村地处淇县北部,临近鹤壁市区和107国道,交通便利,主要经济来源是运输业、养殖业、个体经济、小商业等。全村共有常住人口1300人, 是淇县经济发展较好的村镇之一,去年人均年收入3700多元。 村里经济发展迅速,周树芳认为,这与近年来移动通讯的畅通密不可分。“新乡屯村地理位置的便利让村里三分之一的村民都在从事运输生意。对于经常在外奔波的这些司机来说,出门务必随身带的除了钱,再就是手机了”。 “我们跑运输,挣钱是硬道理,所以绝对不能空车跑。就拿给西安送货做个比方:到了当地后,我们要就地联系货源,然后继续送货,这样才能挣钱。可在过去,因为通讯不发达,经常是到了地方,没货可拉,有时候一等要十多天。这期间,食宿、员工工资等要支付一笔不小的开销。”说起没有手机的日子,干了4年运输,今年31岁的张爱雷直摇头,“现在好了,送货之前,我们都先把当地的货源联系好,送到直接就能拉货走人。现在我一个多月手机费就要1000多元,可这也高兴,挣钱不说,还省了多少工夫。” 周树芳说,现在村里有了好几个车队,经济效益都不错,下一步看看能不能搞个组合。 前两年外出打工 这两年争着回来 “家里不比外面差,学了本事回来干事业。” 今年57岁的刘小三在新乡屯村一直做了20多年的会计,对于这个村的变化,刘小三自认为是一清二楚。“因为咱这儿毕竟是农村,经济相比城里要落后许多,尤其是信息闭塞。上世纪90年代,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到了一个高潮,家里大部分都剩下了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守”。 近两年来,刘小三发现,原来外出打工的一些人又都回来了。“外出打工的、在家里跑运输的,咱们村做生意的人都占了相当一部分,腰包鼓了,村民们思路也都开阔了,许多想法也在发生变化。”刘小三说,“手机、电脑,这些原来城里才有的好东西,现在家里也都有。村里几乎家家户户至少有一部手机,手机普及率达到了30%。信息便利,在家门口一样做生意,许多前些年外出打工、做生意的村民又都‘流’回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