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百余家长露宿清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04:04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送子上学的一河南家长说 孩子进清华他睡坝坝也高兴

  一张草席,一床被单,幕天席地。日前,100多位送孩子前往清华大学报到的家长,在周遭旅店爆满的情况下,竟在清华大学校园里露宿而眠。19日凌晨4时23分,一个网名叫“大胃李”的学生在水木清华BBS上贴出一篇题为《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文章。帖中展示了6幅学生家长睡在清华大学紫荆公寓前的足球场上及周围门廊走道上的图片。帖子在水木清华

社区引起了广泛讨论:有网友对此表示感动,有网友认为家长根本没必要送孩子上学,还有网友称学校缺乏人情味,不应让家长睡操场。清华大学学生公寓负责人昨日表示,学校已尽力接待家长了。

  亲友团总数达七八千人

  8月17日是清华大学本科新生入学报到的日子。三千多名2006级本科新生在老师、学长们的带领下走进了清华大学,成为清华园的新主人。清华大学学生公寓有关负责人昨日介绍说,新生入学的同时,许多家长和亲友也随同而来,新生的陪同者少则一二人,多则十几人,组成了一支人数庞大的送行队伍,估计总数达七八千人。这几天,校园内的招待所和校园周边的旅馆全面爆满,外地新生家长和亲友的住宿成为一个难题。

  学校表示已尽力接待家长

  记者21日来到清华大学采访了部分学子。一位张姓学生表示,家长千里迢迢送儿女上学,自己又不肯多花钱住学校旅馆,他非常感动,希望学校能腾出一些空宿舍解决这一问题。一位柳姓学生称,自己同情学生家长,但也不能都怪学校,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可能因为现在天气不是很冷,家长愿意睡在外面;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学校周边的招待所已经住满。清华大学学生处负责人韩老师对此表示,新生是17日、18日这两天开学的,在接待学生家长方面,学校已采取了多项措施,尽了最大努力。在发现有部分家长露宿校园的当晚,学校已紧急动员工作人员对他们进行劝说,再三提醒他们注意人身和财产安全,同时增加了保安巡查人员。

  专家:对孩子不必过度宠爱

  对此,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舒放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边是孩子风光入校,入住统一宿舍,一边是家长爱子心切,宁愿露宿校园,两相对照落差之大,对比之明显总让人觉得心里不大舒服。此外,尽管许多家长认为,为了孩子露宿校园是自愿的,但这样的镜头毕竟有些辛酸。舒放认为,“我们对于考上大学,尤其是考入顶尖大学的孩子非常重视,把他们看作宠儿,怎么重视都不觉得过分,但对孩子过度宠爱未必是好事,不知道家长有没有想到这一层”。

  ·镜头·

  河南一家长露宿学校三天

  20日凌晨2时许,在清华北门紫荆公寓附近的操场上,只有来自河南漯河的老张一家还睡在操场上。“这两天,家长们都陆续回去了。我是因为没买着票,不得不在这儿再过一夜。”老张说,前两天在操场及附近空地上睡有上百名家长。老张的儿子考上了清华大学电子系,一家人高高兴兴地一起来到北京。17日报名后,在清华附近转了两个钟头都没找到宾馆,全满了。老张说,一开始,孩子不同意爸妈睡在操场上,一是因为心疼父母,二是觉得不好意思。但后来看到睡在操场上的家长很多,也不得不同意了。老张说,孩子考入清华,他露宿操场心中仍是喜悦的。

  综合新京报、广州日报

  “露宿清华”与“感恩贫乏”

  周明华

  说实话,笔者认为,批评清华的接待寒碜和“善后露羞”是一种苛求。每年新进清华的学生数千人,不仅是学生的父母,还有孩子的二舅、三姨,在一个血亲家族中能“考出”金凤凰,不用说大家都像老张一家人这样“连环喜悦”的。若这么多人的喜悦都化作一次“进京之旅”,那么,清华纵有上万“迎客空铺”,恐难以招架家长和亲戚的“喜悦心情”。

  作为清华校园,他们在接纳莘莘学子进校时,有权选择不考虑送子进京的众多家长的住宿问题。这种选择是一种对自身的有利取向的行为习惯。但笔者还是对上百家长露宿校园的“壮观景象”感到一丝担忧,担心之情生发于这群纯真的新生身上。父母躬身在校园的操场上、草坪里,即便他们因一种精神元素睡得甜香,然而,对被一泡泡尿、一勺勺米粥拉扯自己长大的父母来说,孩子这样“只从心里担心,不从行动上用心”地将父母撇于室外,而自己回屋就寝,单就这种“感恩贫乏”便让人唏嘘。

  之所以笔者为之叹惋,是因以经过10年寒窗能跨入清华等名校者,大凡应是我们时代的优秀学生。换句话说,这些孩子是肩负着祖国未来的希望所在。此时,在清华草坪上,哪怕有一名孩子站出来演绎一下“鲶鱼效应”,将自己的亲人接进自己有檐避雨的宿舍里小憩一会儿,我想,这样的“感恩示范”便会搅动这个 “沙丁鱼缸”里的沉闷气息。而直到最后一名露宿家长的离去,我们也没能看到这样的镜头。

  孩子们表现出来的这种麻痹举动,无疑刺痛了我们社会的人文神经。他们在需要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祖国、感恩大自然的行为出现之时,却还是成人般地表现出行为世故与感情迷茫。纯净无尘的年轻心田,本应存蓄一种天然的道德情感,但无声的孩子和新生宿舍里无牵无挂的鼾声,却给我们社会递来一份让人失望的答卷。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回报社会、助帮他人的人类精神食粮。这份食粮滋养着中华民族的人脉传承——这就如刻制在清华校徽上的近百年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八字校训一样,“厚德”是中华儿女怎样做人的基因。总之,百余家长露宿清华,露出了时下感恩厚德教育之疲。让我们“痛觉”吧!现在警醒为时不晚。重新构筑感恩教育的立体性体系已到迫在眉睫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