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湖北枣阳银行、政府、法院联手“造假”3000万国资60万贱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04:13 大河网-河南商报

  

湖北枣阳银行、政府、法院联手“造假”3000万国资60万贱卖
湖北枣阳银行、政府、法院联手“造假”,将3175万元不良债权打包出售给个人,售价仅60万元,并且处处为买方追债提供方便。

  这起典型的不良资产剥离处置造假“一条龙”案件,暴露出目前不良资产剥离与处置过程中存在的诸多漏洞和潜在风险。

  银行炮制“呆账”剥离国资

  审计署今年3月底发布的审计公告称:建行湖北省枣阳支行于2000年6月将不符合剥离条件的29户企业贷款本息1844万元作为呆账违规剥离。在这29户企业贷款剥离前后,枣阳支行从中收回现金及实物资产720多万元,其中690万元隐匿账外,有502万元被转至个人名下。

  按照财政部有关呆账认定条件,银行呆账剥离必须是贷款企业已无偿贷能力。比如企业已经关闭或注销,没有可以变卖的财产或抵押物来清偿贷款。企业关闭需要有政府部门的关闭报告,注销需要有工商部门的注销登记证明,没有财产抵债需要有法院的终结执行书。从理论上讲,呆账企业不会有正常经营活动。但是,2004年,审计署驻武汉特派员办事处在审计调查中发现,建行枣阳支行向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剥离的不良资产中,有部分呆账企业还在正常经营。

  审计署武汉特派办在进一步调查后发现,在建行枣阳支行剥离的呆账中,29户企业的剥离资料都是在当时的行长、副行长指使和直接操纵下一手“炮制”,通过一系列的假关闭、假注销、假裁定、假档案,将所谓的不良贷款以呆账剥离。枣阳市麻纺厂1998年的200万元贷款不符合剥离条件,枣阳建行就用1994年向该企业发放但早已归还的260万元贷款合同来顶替。中国物资武汉储运公司枣阳公司一笔333万元贷款,剥离前已收回抵贷房产150万元,并有217万元办理了他项权证的抵押物,但枣阳支行隐瞒抵贷资产和抵押物,将其作为呆账剥离给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武汉办事处。

  政府、法院“助阵”造假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在建行枣阳支行剥离假呆账的资料中,当地政府、法院等部门一起出力帮助银行造假。在29户剥离假呆账企业中,枣阳市法院为其中18户企业出具了虚假的终结执行民事裁定书。这些裁定书全部由建行枣阳支行制作,法院盖章,案号、时间、内容均系伪造。对另11户企业,枣阳市政府出具了虚假的企业关闭批复、企业关闭清算报告及企业关闭财产分配决定等文件,建行枣阳支行的债权确认书也是伪造的。国有资产打包缩水化公为私,经过银行与政府、法院等部门联手,建行枣阳支行29户企业贷款“变身”为呆账,并被顺利地剥离到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武汉办事处。2003年1月底,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武汉办事处将包括上述29户企业在内的36户企业、债权总额为3175万元的呆账打包外售,作价60万元,转让给枣阳市沙河水库管理处,回收金额仅占债权总额的1.89%。

  但是,“呆账包”的真正买主并不是沙河水库管理处,而是时任建行襄樊市火车站支行副行长马军。据审计署武汉特派办调查,在债权转让时,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武汉办事处债权管理部和襄樊项目组还向马军提供了授权委托书、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法院诉状等7套空白文书,默许马军以信达公司武汉办事处债权管理部的名义,向“呆账包”中的企业进行追债。

  债权转让后,马军以债权管理部的名义向枣阳市麻纺厂、枣阳市盐硝厂、枣阳市第一家具厂、枣阳市建筑总公司等企业提起诉讼,追偿债务。截至2004年审计时,马军已收回现金347万元、实物资产434万元,他项权证价值395万元,共1176万元,是其购买价的19.6倍。

  [背景资料]

  国资流失五典型

  “蛇吞象”:指规模较小的企业,超常规地兼并重组那些规模实力远大于自身的企业,控股方以很小的成本可以掌控大型企业,由于法律法规的疏漏,极有可能出现大股东侵占国有资产行为的发生,如广东科龙事件等。

  “拉郎配”:地方政府为促进地方经济的迅速崛起,强行进行“拉郎配”式的重组,有可能“引狼入室”。因为控股权的随意放弃、不经意间的“国退民进”可能导致新进入的大股东轻易获得控股权,同时,如果重组过程中夹杂着权钱交易和内幕交易,新进入的企业管理者为尽快获得投资回报以补偿其额外支付的“灰色成本”,更有可能从侵占行为中大举获取转移利益。

  “合并报表”:一些企业重组往往是玩数字游戏,搞合并报表式的虚假重组。“乾坤大挪移”后致使大量国有资产流入个人腰包。

  “非相关产业重组”:若控股股东实力不强又不能进行相关产业的内涵扩大式重组改制,仅仅进行“非相关产业”式的重组,就会导致被重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法得到提升,最后当企业濒临困境的时候,往往会发生大股东侵占、非法转移国有资产以达到“全身而退”的目的。

  “盘剥下岗工人”:个别改制方为确保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盘剥弱势下岗工人的群体利益,导致改制的利益矛盾冲突不断。(据新华社电)

  漫画\王伟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