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怎样“炒”成大众菜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05:17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
展演为的是普及精品来川展演是要在大众中普及优秀剧目。 本次展演共安排了3台歌舞剧、3台戏曲、2台话剧和1台儿童剧。9个剧目18场演出接踵而来,对观众来说“当然是好事!”在记者的采访中,90%的观众对精品工程剧目来川展演表示称赞,认为不仅丰富了大众文化生活,更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对于精品剧目来说,也是进一步锤炼市场、检验艺术水准的好机会。然而,有好剧来演,并不是精品工程 剧目全国巡演的唯一目的,有多少观众走进剧场才是展演的支点所在。换句话说,精品普及才是展演的根本目的。 关键是让观众主动走进剧场 按目前的剧场运作惯例,能去现场观看演出的多是一些收入不错的消费群,而低收入的消费者几乎都被高票价挡在了门外。然而,连续两年来川的精品展演,却采取了政府补助、采取高品位、低票价的市场运作模式运营。本次展演,主办单位就根据不同剧目定价,最低的只要40元,而且一场演出中,至少有一半票都是低价。第一场《妈勒访天边》,还拿出100张门票赠给成都务工人员代表,旨在让欣赏精品剧目的观众多元化。 有关专家表示,赠票等形式对高雅艺术回归大众只能起辅助作用,市场才是精品艺术生存的最终土壤。实行高雅艺术演出补贴、推行高雅艺术低票价等都可以合理实施,但并不意味演出的成本能自然下降,观众会主动走进剧场。“就目前的精品剧目市场看,展演的着力点还在培养观众,政府采取的系列措施,实际是精品剧目最终落户市场的一种助力,辅助市场开发。”精品“推销”能否另辟蹊径 虽然顶着精品剧目的“光环”,然而在四川的推销却异常艰难。截至昨(21)日,18场演出的平均票房不到6成。 7月,展演活动启动全方位招商工作,有关方面对来川的精品剧目的票务营销权实行邀请投标。看似红火的“生意”却让演出商事与愿违。承办方省演出公司从7月中旬开始“招商”,到8月12日首演,近一个月时间,几乎没有一家企事业单位来问过。 “一个月推销18场演出确实太难了。”省演出公司副总经理彭家攀有些遗憾。“时间过于仓促,我们也是临阵磨刀,几乎无法让大众广泛知晓剧目。”再加上18场演出的密集性,使不少观众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只能择其一二欣赏,分散了消费力。 推广时间短、观众知晓度低,在市场运作中,精品“推销”暴露了诸多问题。就市场层面来说,连续两年,四川都将精品“困”在成都,没有与周边城市建立畅通的剧团、剧目交流渠道,形成互动的合作网络,普及单一。 普及精品剧目需要另辟蹊径,调整目前承办展演的思路,寻求新的合作方式。“四川应考虑建立精品艺术普及的长效机制。”彭家攀认为,精品展演是普及的入口,但不是终端,关键在于撬开市场。比如,不要让精品打堆,平常就可将精品剧目的引进列上日程等。■本报记者张珏娟李晓东实习生刘文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