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农民工子女更需要健康的人格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06:00 光明网 |
王贵宏 据《南国都市报》报道,海口市同济学校今年秋季打算在初二年级单独设立“农民工子女”教学班,把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分开教学。这一举措引发家长热烈争议。(8月17日《人民网-华南新闻》) 据说这是该校的“创新”举措,是有关负责人根据多年来对随父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在学习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的观察而得出的经验总结。“就学业基 础而言,因城乡起点不同,很多刚从农村出来的孩子与城市孩子相比,思维强度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学校之所以要将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分班教学,正是基于农民工子女因“水土不服”而产生的诸多问题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的。目的是要使农民工子女避开来自于城镇学生和教师的歧视,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少受伤害,从而给农民工子女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针对这个班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做到因材施教。应该说,学校创造性地把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分班教学,完全是出于一番好意。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一个能更好地学习平台可谓用心良苦,煞费苦心。殊不知,结果做了好事不讨好,不仅没有收到预期的反映,反而遭到广大农民工子女家长的强烈反对,搞得“民怨沸腾”。 事实上,天下没有哪个孩子的父母不望子成龙,没有哪个学校的老师不指望自己的学生健康快乐地“展翅飞翔”。但是,无论是父母,还是学校的老师,他们‘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展翅飞翔”的途径和方法必须合理而科学。这种将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分班教学的途径,实质上是将两种不同背景的孩子对立起来,让农民工子女心中自小就打上“我是农民工子女“的烙印,自小就感觉与城市孩子不一样,产生低人一等、二等公民的意识倾向,从客观上迫使孩子们对社会不公平的认识和理解,过早地看到社会贫富不均,从而扭曲其心理发展。 因此,从根本上来,将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孩子分班教学,就是一种歧视性教学,不值得提倡。而让孩子们在这种充满歧视性的到处笼罩着不公平氛围的环境里生活和学习,除了让城市孩子体会到优越让农民工子女体会到自卑外,还能指望他们学到些什么? 让农民工子女能够多学点知识文化本身没有错,但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途径多种多样,何必将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孩子分班教学?何况,这种途径不一定就能让农民工子女学习更多的知识文化。而除此之外,农民工子女更需要健康的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