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别叫我“差生”》夺冠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06:18 大洋网-广州日报 | ||
据悉,今年参加全国电脑制作活动的中小学有近7万所,参加电脑作品创作活动的中小学生有近400万人。《渴望》和《别叫我“差生”》两个作品因其强烈的现实意义,加上 精细的设计和丰富的素材,得到了各级评委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在众多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这两个作品也是东莞今年参加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唯一获奖的作品。文/记者韩桂琼、王菁 关注外来工子女就学情况 东莞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外来人口远远多于本地人口。那么这些随父母从农村或其他城市来到东莞的外来工子女,他们的就学情况如何?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又是怎样?从去年12月份开始,高埗低涌中学的李淦泉、黄容同学围绕这些问题,作了为期三四个月的调查研究,并制作出精美的网页——《渴望》。 李淦泉告诉记者,从小学到初中,他们班上都有一些外地同学,这些同学有的因为没有钱上一两年学就回家乡读书了,他们的师姐叶晓玲就是其中之一。 叶晓玲在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拿过电子报刊类一等奖,因为家庭经济条件问题她只能回家乡继续读高中。但转学后她的成绩全线滑落,也没有条件发展她电脑制作方面的爱好,让人感觉很可惜。正是这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让他和黄容及其他同学去做这方面的调查,做《渴望》这个网页。 可现在,作者之一的黄容也回家乡湖南常德读书了。 “优生”为“差生”摇旗呐喊 “差生”,这个词大家一点也不陌生。可是究竟什么样的学生是“差生”?又是谁给予某类学生这个带贬义的称呼?大家应该怎么看待“差生”?这些问题在《别叫我“差生”》的电子报刊里面,或许能找到部分答案。 《别叫我“差生”》的制作者梁敏怡在学校的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她告诉记者:“曾经,我也是一名别人口中的‘差生’,而后来我只是幸运又成了别人口中的‘好学生’。” 梁敏怡和同学在制作作品时通过几个月的调查发现,其实“差生”不差,他们都有闪光点,具有一定的潜能,只是没有表现出来,因此她建议大家把“差生”这种带蔑视的称呼改为“潜能生”。 在调查中,梁敏怡等同学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发现“差生”形成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学校老师的影响,也有先天智力因素、年龄因素和学生自身的其他因素。 只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能对这些学生多一些关注,不戴有色眼镜去看他们,而是通过正确的方法去引导他们,那么这些“差生”都可以成为“好学生”。 学校: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问题 据了解,高埗低涌中学是东莞市参加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唯一获奖的学校。 今年该校选送到市里参赛的电脑制作作品一共有15件,创作的主题除了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和“差生”外,还包括暑期工、中学生网恋、送礼、学生用手机等社会现象和问题。作为初中生,他们所关注的视野和角度不能不让人感到欣喜。对于最终获得一等奖的作品,评委的评价是:敢于提出问题,有想法,能反映学生的心声。 低涌中学校长陈玉泉表示,低涌中学的硬件设施在东莞的中学里面并不算很好,但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学校不定期地选择一些话题,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深入工厂和社区,开展各种社会调查,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现象结合起来,根据调查结果做出调查报告。 每一个作品的出炉,都会在学校的学生中引发一次激烈的讨论,使一个学生关注的问题成为更多学生关注的焦点,学生的思想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 陈校长说,对于学生们通过调查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学校设立了专门的信箱供学生与老师和校长交流,对于他们的合理建议,学校都会予以考虑和采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