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桑美”灾难报道,该拷问媒体良心还是官员私心?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08:14 南方网 |
南方网 亦 菲 第8号强台风“桑美”在闽浙交界登陆,带来一场空前的灾难。福建省福鼎市沙埕镇更是重灾区。而伴随着灾难的有关报道,引发了媒体之间一场尖锐争论。8月20日,东南新闻网刊登署名作者“秋枫”的一篇时评《桑美天灾拷问媒体良心》(以下简称《拷问》)就是诘问诸多主流媒体的一篇代表作。 《拷问》云:我们的舆论,有些还是主流媒体,包括外省的新闻记者到受灾地区, 对灾区群众互帮互助的动人情景、对解放军武警官兵抢险救灾的感人事迹、对当地党委政府组织重建家园的积极作为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却道听途说,做了许多不实报道,互联网上也大肆炒作,严重干扰了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让灾区干部群众雪上加霜。《拷问》还指,某些媒体已成为“灾后自救重建工作的麻烦制造者”,并诘问媒体“良心何在”?此评论表露情绪之激烈,使用指责词语之尖锐,给媒体戴上“麻烦制造者”帽子之严重做法也属罕见。笔者未仔细了解各路媒体报道福鼎沙埕灾情的具体情况,也没有身体力行到沙埕作一番调查,对东南新闻网与中央、外省多家媒体之间的“文字之仗”不敢妄加评判。但有一点似乎可以相信,这么大的灾情,这么多媒体难免有些灾害具体数字弄不准,难免有些记者采访不到家。身为媒体从业人员,弄清事实,准确报道应是责无旁贷。假若媒体在报道沙埕镇灾情与事实有出入的话,也应该及时更正道歉,给公众一个清晰的事实真相。 但是,把包括中央级主流媒体在内的媒体说成“麻烦制造者”,笔者不敢苟同。由此,向媒体诘问“良心”似乎也很不应该。一个问题也不言而喻,沙埕灾情为何会出现如此反差的数字,不也是反映了地方政府发布信息不及时不全面之误吗?假若在灾害之前、中、后,地方政府能在第一时间发布灾情信息,恐怕这类不实报道现象也会减少或避免。其实,《拷问》一文所指责的“不实报道”恐怕也不会得到公众的认可。笔者见到在众多媒体中,沙埕镇民众反映的情况就与某些官方报道不一样。比如,就在《拷问》刊出后的次日,即8月21日,央视《经济半小时》发出关于福鼎灾情比较客观的“现场直击”。央视概括当地灾情后云:福鼎市地方政府在这次台风中采取了很多措施,应该说,这些努力已经有效减轻台风的破坏程度。但这次台风也暴露了我们海上救援机制的一些不足。比如,我们没有有效的手段把台风来袭的信息准确地传达到每一个渔民,这至少暴露我们在技术上的落后;再比如,渔船进港后,我们没有足够的力量将渔民及时转移到岸上,这又暴露我们人力物力动员能力的不足;灾难发生后,也没有在第一时间展开救援,这也暴露我们救援力量的薄弱。另外,当灾难到来的时候,很多人为了保渔船,冒险留在船上,事实证明,也是一种危险的做法。很明显,一个“桑美”惨灾,已将福鼎方面的不足包括部分渔民的麻痹暴露无遗,福鼎市方面确也需正视主观方面的不足失误。只有认识不足,正视失误,才能真正吸取教训,加以纠正,“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假若知错不认错,反而抓住媒体某些数字出入大动干戈迁怒媒体,这不但于事无益,反而引发民众的不满,降低地方官员在民众中的威信。 “桑美”惨灾,人们是不愿见到的。媒体之所以关心福鼎沙埕,并非专门去揭发当地官员的“阴私”,而是欲通过正视灾情,准确报道灾情,为国家救灾提供依据,为当地干部群众今后防灾提供思路,更为地方政府“补牢”提供借鉴。这样,媒体的出发点与地方政府的工作思路应是一致的。一个立志于以人为本的地方政府,面对媒体对工作中的批评,何须火冒三丈发出诘问? 其实,在诘问背后,更给人们一种某些地方官不愿“曝丑”的感觉。不愿“曝丑”动机是想保持良好形象。“不愿曝丑”也就是想“捂丑”,把一切问题都推于无法抗拒的自然之灾。“不愿曝丑”动机也会重走封锁消息的老路。其实,信息年代,灾情是隐瞒不了的,故意隐瞒只会加重行政成本,加大公众的疑虑,拉大地方官员与民众的距离。因此,封锁灾情消息是一种愚蠢的做法。事实证明,谁捂灾谁会倒霉。前些年的广西南丹矿难就是一例。因此,当媒体对灾区提出批评之言时,作为地方官,似乎更需进行冷静思考,更需一种博大胸襟。在这方面,可引用毛泽东的一句话以为告诫: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利益改正错的。(编辑:东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