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化的绿色产业链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08:39 法制日报 |
氯化钙生产巨头与莱州湾的幸运 位于潍坊莱州湾畔的山东海化,拥有多个全国、全亚洲、全世界第一。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它是全球氯化钙最大供货商。这个以制碱废液为原料的循环经济产品,不仅创造了大量财富,而且是保护莱州湾的海洋生态的第一“功臣”。 氯化钙是融雪剂。当海化上这个项目的时候,业内一片嗤笑———融雪剂能有多大市场?这个项目注定要赔钱。 正如业内同行所预料的那样,一开始,海化赔钱了一连赔了5年!到1999年,总共亏损近七千多万元! 海化咬着牙以“碱”补“钙”,他们坚持认为,世界上没有不挣钱的产品,关键是看规模效益、价格竞争力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海化的纯碱生产规模逐年扩大,直达到年产200万吨之巨;“吃”制碱废液的氯化钙的产能,也得随之水涨船高,否则,就要有一部分的废液排放入海。到1999年,氯化钙产量达到35万吨,与纯碱一起成为全球最大。与此同时,海化人开拓市场的努力终见成效,打开了令人梦寐以求的俄罗斯融雪剂市场。 一水六用拉长产业链条 海化是全国最大的海洋化工生产和出口基地,2005年的营业收入达155.7亿元,利税14亿元。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家大业大的企业,却极为“小气”,“小气”得连唾手可得的海水都舍不得丢弃———他们发明了“一水六用”;而其中的每一“用”,都使资源大量的节省。 第一用就是海水养殖。本来,化工生产与海水养殖似乎是“天敌”———发展了化工,海水养殖往往跟着就要遭殃。在其建设初期,决策层最担心的就是环境问题,山东省的有关领导一再叮嘱:既要纯碱,又要海产;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海蓝天。这个目标,海化人做到了。 养殖过鱼、虾、贝的海水,蒸发后浓度加大,成为初级卤水,可以放牧卤虫;放牧卤虫后的中级卤水,先送到纯碱厂、硫酸钾厂,供其工艺冷却;中级卤水在被冷却的同时,吸收了化工废热,再送到溴素厂,提取溴素;吹溴后的卤水,再返回盐田晒盐;晒盐后的老卤,又被送到厂区,生产硫酸钾、氯化镁。 在海化庞大的作业区,到处都是渠道,通过这一条条渠道,把上道工序排的废水变成下道工序的原料。海水中全部有用的东西,基本上被海化人吃干榨净,海洋化工界的多年梦想———“原盐、盐化工、海水养殖”一体化的目标,在海化变成了现实。 其实,海化所在的地下,有着丰富的卤水资源,储量达60亿立方米。然而,海化在产量成倍增加的情况下,却没有增加一眼卤水井,而全部吸纳大海的潮水。 “发端于盐、成就于碱”的山东海化,在“资源—产品—废弃物—再利用”的循环流程中,衍生了一个绿色产业链条。 从海产系列到碱系列、溴系列、苦卤化工系列直到精细化工,海化的产业成龙配套,环环相扣———把海水变成原盐;把原盐制成纯碱、氯碱;以纯碱为原料生产硝酸钠、亚硝酸钠、小苏打、白炭黑、水玻璃;以制碱废液为原料生产氯化钙、氯化钠;以氯气为原料生产溴素、甲烷氯化物;以溴素为原料生产灭火剂、阻燃剂。 氯碱厂每年产生的50万吨电石泥,被用做纯碱生产的蒸吸处理,不仅节省了废渣处理的1500万元投资和上千亩堆放场,而且为纯碱厂每年增效1800万元; 海化与中石油联合攻关,采用物理法分离等多项新技术,成功开发出年产两万吨的硫酸钾项目,每年新增产值8000万元、利润1400万元; 当海化纯碱产量仅60万吨的时候,年耗淡水2000万立方米。当海化纯碱产量突破200万吨,并组建了庞大衍生产业群的时候,年耗新水只增加了一倍,其吨碱耗水只相当于5年前的四分之一。经过对设备进行改造,海化冷却用水大量用海水替代,而冷却后的海水,浓度又大幅度提高,被排入盐池晒盐…… 这就是精耕细作的海化人,这就是海化人打造的绿色产业链条。循环经济,已成为海化企业文化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