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何时开始侨居海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08:40 中国新闻网 | ||
早期中国人远赴海外所乘的“大眼”船。 在公元一世纪前后,中国人就已经开始零星地侨居海外。当时国人侨居海外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海商“住番”,二是僧侣取经,三是难民迁徙。 早期侨居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的华人,多以“唐人”自居,谓祖国和家乡为“唐山”,其聚居的社区亦称作“唐人街”。他们果然都是在唐朝年间从中国移居海外的吗?其实不尽然。 关于古时中国人移居海外的事迹,历史上有过许多记载。如公元前11世纪,商纣王的叔父不愿侍奉周武王而入朝鲜,教当地人民种田、养蚕、讲习礼仪,并为他们制定了八条禁令;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药,派3000童男童女东渡,结果一去不返,至今日本还有不少纪念遗址及香火祭祀。当然,这些移民事件都还只是难以确证的传说而已。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秦汉封建王朝的建立和中外交通的开辟,最迟在公元一世纪前后,中国人就已经开始零星地侨居海外。当时国人侨居海外主要有这么三种类型: 一是海商“住番”。当时国人通常乘11、12月份的东北季风从华南沿海南下中南半岛、暹罗湾和印度一带,再乘7、8月份的西南季风返回。因错过回航季风时节需要“住冬”、“住番”,或因贸易需要滞留数年,于是便出现了寄寓海外的华商。 二是僧侣取经。从魏晋南北朝至北宋年间,中国僧人西行求法译经的活动前后绵延八九百年,涉及僧人数以百计,他们多在印度及西亚、南亚一带侨居多年,其中著名的便有东晋的法显,唐朝的玄奘和义净。还有一些中国僧侣侨居国外传播佛教,如唐朝的鉴真和尚便多次往返于中日两国之间。 三是难民迁徙。从五胡乱华开始,每当王朝末年,总有大批国内军民为躲避战乱而移居东南亚地区。特别是在唐末黄巢起义军攻略岭南时,很多当地百姓避居东南亚,使得那里的中国人大增,“唐人”出处或源于此;而在宋末、明末,则有更多的皇亲贵族或流散官兵集体逃亡东南亚,越南等地出现的大批“明香”(意即大明香火,明人后裔之意)即是明证。据估计,在南宋末年,移居东南亚地区的中国人为数约有十万;而在鸦片战争前夕,这一数字已达百万之众。 中国人侨居海外,带去了中国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加快了当地的开发和社会发展进程;同时,来自海外的殊方异物、工艺技术和文化艺术也大量输入中国,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明。就以佛教文化的传入来说,其在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以及民俗风尚等各个方面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无疑是极为广泛而深刻的。而在明清以后,吕宋(今菲律宾)华侨将原产拉丁美洲的一些农作物如红薯、玉米、马铃薯等传入祖国,促成了中国“粮食生产的革命”,缓解了中国因人多地少和灾荒频发而造成的粮食不足问题,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不幸的是,由于倭寇侵扰、反清复明势力的威胁和西方殖民主义的东侵,中国明清两代陆续实行闭关锁国的自我保护政策,中国人的出国与回国均受到严重的影响。此局面一直延续了四五百年,直到清王朝在英法联军发动的鸦片战争中战败而终结;继之而起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疯狂开发、掠夺殖民地背景下的华工大量移民和华侨社会的成形。(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建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