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治理商业贿赂何堪一声叹息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08:48 国际在线 |
作者:戴求兵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与中央党校《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编辑部日前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近94%的人认为在中国做生意,给回扣、好处费和请客送礼的现象普遍;六成公众对反商业贿赂的成效信心不足。(8月21日《中国青年报》) 商业贿赂成为市场潜规则,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治理商业贿赂势在必行。然而,在各地掀起对商业贿赂“围剿”声势时,公众的信心却有点“冷眼旁观”。六成公众信心不足,从一个侧面预示着反商业贿赂是一次“艰难之旅”。 分析公众对反商业贿赂信心不足的原因,大致在四个方面: 第一,政府诚信缺失,导致公众对公正既期盼又怀疑。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做生意如果不请客送礼就做不好,只能勉强维持或肯定做垮。政府官员在发放许可证、资格认证、监督检查和其他市场管理环节中的受贿现象很普遍或比较普遍。商业贿赂最严重的行业和领域都属于政府干预较多、公益性强、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商业贿赂造成的不公,使公众对政府和司法机关的廉洁产生了更多的疑虑。 第二,治理决心不定,导致公众对政策心存揣测。虽然高层认识到,商业贿赂与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有密切关系,必须严肃查处政府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参与或干预企业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但是由来已久的潜规则,一朝提出要集中进行治理,不免使人担心政策的稳定性,怀疑又是“一阵风”,过了风头就归于平静了,因而抱着观望和怀疑的态度。 第三,行业自律不严,导致公众对利益不得不“权衡”。商业贿赂已被市场参与者默认为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并被视作市场参与者与执法人员打交道的有效“润滑剂”。近七成被调查者表示,在做生意时会选择给回扣、好处费和请客送礼等营销手段。商业贿赂已经客观上成为一种不良的“市场文化”。由于同业之间的宽容,任何经营者都不愿意站出来对商业贿赂说不,权衡利益得失,宁可选择一时的委曲求全,也不愿当“出头鸟”成为众矢之的。 第四,举报成本畸高,导致公众对风险审慎评估。商业贿赂案件的查处主要依赖知情人的举报,而目前对于举报的保护和激励措施非常乏力,往往造成举报不成反受其冤,付出经济甚至人身安全等多方面的代价。高成本、高风险令知情人对举报望而却步,息事宁人,不敢轻易举报商业贿赂的案件线索。 提高公众对反商业贿赂的信心,调动全员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尤为重要。一要重构政府诚信,维护公正形象。要推进以政府诚信为核心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提高政府机关的公信力。二要严查典型案件,鼓舞群众信心。要综合运用办案手段,着力查办一批在社会有重大影响的典型案件,不论涉及谁都一查到底处分到位,并向社会曝光,接受社会监督,鼓舞群众反商业贿赂的信心。三要引导“市场文化”,促进行业自律。要倡导健康的企业和行业文化建设,增强人们反商业贿赂的正义感,从自身做起,珍惜自己的劳动价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反对靠“歪门邪道”赚昧心钱。四要畅通举报渠道,维护群众利益。要落实对举报人身份严格保密以免遭受打击报复的措施,建立对举报有功者的奖励机制,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对商业贿赂形成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 来源:燕赵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