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专家盛赞“一起学吆喝”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08:54 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
【金陵晚报报道】本报和民俗博物馆共同举办的暑期特别活动——“一起来学老吆喝”不仅引起许多老南京的热情追捧,现场向“吆喝王”们一一请教,而且还引了南京部分民俗专家的注意,他们纷纷盛赞本次活动很有意义,有利于南京本土特色文化的保护和流传。意义大于活动本身中国民俗学会常务副理事、国家“非遗”专家委员会委员徐艺乙 贵报和民俗博物馆共同举办的这个活动,就我个人而言是非常赞成的。社会在发展 ,吆喝声也渐渐消失。如果再不及时保留并传承,终有一天吆喝会在我们面前彻底消失,等到那时候将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啊!通过这次举办活动,一方面可以激发许多老南京记忆里最美好的回忆,另一方面,通过贵报的大力宣传,使得城市里的孩子通过声音、画面、道具等多种渠道感性了解南京的特色,从而将南京民间文化深入到他们童年的记忆中。 我的童年非常快乐,尽享过各种民间活动所带来的乐趣,也亲耳听过那一段段熟悉的吆喝声。就我个人而言,南京吆喝在广大老百姓心目中还是很深入人心的,本次活动的意义大于活动本身。让孩子们接触传统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省历史学会秘书长唐茂松 《金陵晚报》和民俗博物馆共同举办的“一起来学老吆喝”暑期特别专场活动十分有意义。南京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民俗博物馆又是南京本土文化的一个代表,南京吆喝放在民俗博物馆里举行十分恰当。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无外乎“雅”和“俗”两类。而人们往往偏向重视“雅”,而忽略了“俗”,很多民族民俗文化就因为不被重视而失传,让人扼腕叹息。 我注意到这次活动参加选手的年龄最小为7周岁,现在的时代虽然迅速发展,但适合孩子的儿歌越来越少,通过这次举办活动可以给孩子一次很好的接触,以让其知道南京还有一种本身特有的声音——吆喝。南京吆喝融汇八方南京地方民俗专家扎西刘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烙印,吆喝作为南京本土特有的一种声音,它不同于一幢建筑、一幅画面,建筑、画面不复存了,但可以通过照片来留存。而吆喝却不一样,它只是一种声音,一旦消失了就彻底没有了,要花费更大的力气进行保护。现在市政府对物质文化的建设,如明城墙、秦淮河等十分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抢救。但非物质文化还没有被人们重视,尤其对一些流传于民间难以登上大雅之堂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意识不够,只能从一些只言片语中才能偶然发现。 南京是一个移民城市,南北交融、吴头楚尾,自然也就包含着一个移民城市所具有的特色。南京又是一个博爱之都,包括了各种文化,也包括了各地的吆喝声,买卖人都是来自于四面八方的。一段段熟悉的吆喝声,不仅仅有南京本土老行当中的声音,更将安徽、河南、苏州等地的声音融在一起。 《金陵晚报》不惜篇幅对南京吆喝进行系列报道,不仅保护了南京的一大特色,更为保护南京民间文化立了一大功。仲毅阳江涛 (编辑小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