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红线女“纸谏”邓公何以盛传18年?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08:59 南方网 |
南方网 亦 菲 又到了8月22日,到了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诞辰102周年纪念日。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阔步迈进的华夏民众,总忘不了追忆邓公一番。其中发生在1988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一个“花边新闻”竟流传了18年。这就是广东著名艺术家红线女“纸谏”坐在主席台上抽烟的邓公一事。继2004年8月20日,在广州市文化局一个座谈会上,当事人红线女情不自禁讲述“纸谏”故事来龙去脉之后,近日正值邓公诞辰102周年之际,网友又在网站津津乐道重谈此事。 这个故事之所以牵动人心并盛传了18年,是因为红线女“纸谏”的不是别人,正是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纸谏”的场合不是私下写信,而是当场由工作人员递上主席台主持会议的宋平同志当面转交邓小平;“纸谏”使用的措辞称得上单刀直入:“请小平同志在主席台上不要吸烟”;而“纸谏”的效果也称得上“立竿见影”:邓小平看了看,哈哈一笑,赶快把正在吸的烟头熄灭了。此后,邓小平在主席台上再也没有吸过烟。而且在之后不久,邓小平还戒掉数十年的烟瘾。更难得的是,在当年4月18日会见菲律宾总统时说了一番肺腑之言:这次人大会议我违反了一个原则,我习惯地拿起一支烟来,就有一个代表递条子,提出批评,只好接受,没有办法。(见《广州日报》2004年8月21日A2版)面对“纸谏”,邓小平表现的大度与坦诚令人平添敬意。 显然,这则故事核心是“纸谏”,瞩目之处也是“纸谏”。熟悉中国文字的人们都清楚“谏”字的含义,而熟悉历史的人们也知道某些“谏书”的结局。即使在被史学家誉为盛世的唐朝李世民时期出了名的魏征“直谏”也差点谏出人命。红线女“纸谏”邓公出现皆大欢喜的结果,这就雄辩地证明,作为依法治国的倡导者,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率先垂范倡导着民主和谐的气氛。 “纸谏”故事能乐传18年,并为市井喜闻乐见,从某个角度而言,也是社会需要。依笔者愚见,这个“需要”体现在理论层面,是建设三个文明使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近来,胡锦涛总书记分别在6月30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的讲话和8月15日在《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都发出了“把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监督、民主党派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效果”和“保证人民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之声。保证人民监督,就需要为公民上诉“直谏”开绿灯,为“直谏”保驾护航。 这个“需要”也是现实状况使然。人们看到,即使十六大后全国加快了民主法制建设步伐。但是,在某些地方、某些基层,某些掌权人物一手遮天、无法无天的现象也时有所闻。早些年,湖南嘉禾野蛮拆迁事件就是典型一桩。县领导竟把那些骇人听闻的口号“谁影响嘉禾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视作“行动纲领”、把新闻界的监督、把不同声音视作洪水猛兽。而今,在某些地方官喊出的“防风、防火、防盗、防记者”这样令人惊讶的口号中,人们似乎也闻到了舆论监督的艰难。可以说,在这些地方,不要说是“纸谏”行不通,就是“口谏”也要避忌,因为会冒犯官员们的“颜面”。因此,使“纸谏”见效,使“口谏”无碍,重要的是促进官员们法律意识和民主意识的增强,关键的是真正建立完善一整套包括舆论监督在内的完整的监督机制。 “纸谏”也好,“口谏”也好,都是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人民群众敢于“谏”领导,既是对官员的爱护,也是对民主权利的珍惜。许多事实证明,凡是人民群众敢“谏”的单位、地方,社会生活就会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弊的东西会少出现一些,好的风气会明显一些;而对批评没有“声音”的地方,社会生活往往像一潭死水,干群关系可能会严重疏间,问题也可能会成堆,这于改革开放稳定极为不利,于构建社会和谐极为不利。 有感于此,红线女“纸谏”邓公戒烟一事乐传18年也不足为奇了。这个中之真谛值得人们细细品味!(编辑:东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