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09:00 红网-长沙晚报

  

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中国记协副主席徐心华〔左一〕勉励本报记者陈国忠再创佳绩。杨培艺 摄

  作为《长沙晚报》的一名普通记者,我能有机会站在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2005年度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研讨班”的发言台上,畅言文章的行文经过,倾吐自己的

写作感想,感到非常的荣幸。我想,一篇新闻精品的出炉,与作者的自身努力和拥有一个良好工作平台,都密不可分。《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之所以能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我有四方面的体会。

  发现:要有一双独特的火眼金睛

  新闻界前辈郭超人先生说过,什么人当不了记者,什么人能当记者,什么人能当好记者?别人看到想到了的东西,你看不到想不到,这样的人就当不了记者;别人看到想到了的东西,你也看到想到了,这样的人可以当记者;别人看不到想不到的东西,你看到了想到了,这样的人就可以当好记者!我在长沙晚报从事新闻工作已有8年时间了,一直担任机动记者的报道工作,几乎每天都要接到各个方面的新闻线索。每接到一条新闻线索,我都要仔细想一想:这是别人看到了想到了的东西,我还能不能比别人看得更深刻一点,想得更复杂一点?应该从哪个角度切入?怎样才能从纷繁复杂的新闻线索中抓到“大鱼”?

  自从事新闻工作以来,我采写了不少较有影响的新闻作品。其中大部分都是从一些刚开始并不起眼的新闻线索中钓出的“大鱼”。比方说我10年前发表在《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的通讯《罗小红帮了省长一个忙》,说的是一个学生学雷锋帮助了一位从乡下来长沙找亲戚的老人。粗看上去这是一桩好人好事,但这位被帮助的乡下老人要找的亲戚,竟是当时的湖南省省长。从老人破旧的衣饰上,从他掏出的皱巴巴的零钱上,你根本不知道他是省长的亲戚。透过这一事实,我发现了一个更能体现事实价值的报道角度——即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勤政廉政的可贵品质,这与封建社会那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情况是迥然有别的。所以,我感到,一双具有穿透力的眼光,就好像医院的X光仪器,它能透视到事物的骨质的东西。

  我接到《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一文中的主人公彭敦辉的电话报料后,当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好题材。一个自己本不宽裕的人捐出数万元给一个并无关系的患者,这是新闻;而捐钱者自已同样急需资金来挽救救命,这是更大的新闻;在我们这个正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这样的新闻就是最好的新闻。我意识到这是一件富具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的事实,必须从这两方面来开采。二者结合得越好,就越是好新闻。这是我在多年的新闻实践中悟出的道理。

  精雕:细心打磨新闻题材

  现在是厚报时代,一些记者一旦采访到什么题材,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从篇幅上将文章写“大”,生怕“浪费”题材。内容不够,通过想像、议论来凑的现象也有。有些记者甚至还不惜炒作新闻。我认为写报道,重视的是事实本身新闻价值的开采,所以采访务必要认真细致,否则会前功尽弃。作品的力量靠的是用事实说话,所以,写作时我力求以朴实无华的形式来表达。

  写作《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一文,刚开始我打算将此事写成一篇通讯。但后来一想,发现用消息的形式进行表现似乎更为恰当些。消息是新闻写作体裁中最常用、最简单的一种,其篇幅短小、简洁明了,是新闻记者的入门基础之课。惟其简单,要写出优秀的新闻消息反不容易。《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一文虽然不到1000个字,但我从谋篇布局到写作成文,却花了近10个小时,连标点符号都检查了10多遍。因为消息短小,任何一个细小的差错都会非常刺眼,如果弄得不好还会前功尽弃。

  有人认为消息因为短小只能对新闻事实作简要概括的反映,无法开采出事实之精髓。其实这是误解。最初,人们为了迅速、准确地传播某种重要信息,用尽可能短的篇幅叙述事实,遂有了新闻消息,其着眼点应是事件。当简单的消息透露出不简单的信息时,它具备了成为优秀消息的可能。本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获奖作品中仅有3篇消息,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新闻奖评委对消息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消息在报道重大题材上的能力。现在看来,《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一文当初写成消息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精品: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

  中国新闻奖作为全国新闻最高奖项,是多少新闻工作者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全国每年有数千家媒体参与角逐,最终却只有区区数百件作品获奖。我在进入长沙晚报前,心中便有了将来要夺取中国新闻奖的梦想。其实早在1995年,我便在《长沙晚报》发表了一篇反映天津一位列车长常年为长沙一位病人送药的文章。文章的内容非常感人,后来还被《读者》等媒体全文转载了。一家广播电台根据我的这篇文章,专门制作了一期节目,后来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我虽然第一次与中国新闻奖擦肩而过了,从此以后却更加坚定了我朝中国新闻奖奋斗的信念。

  进入长沙晚报后,我一直坚守在全报社最为辛苦和清苦,同时也是出优稿最多的机动记者部工作。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对精品力作的追求,我有时甚至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平时,我一方面长期坚持研究和学习历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用心琢磨其题材及写作技巧。另一方面,日常只要遇到好的题材,我决不会放过。在长沙晚报工作的这些年,我个人的当日优稿、月度优稿及年度优稿,在整个报社的排名都是比较靠前的,我抓优稿的劲头在报社也是出了名的。《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一文在采访的过程中,我越深入越感觉到这样的题材十分少见和难得,所以从开始采访到后来写作成文,我都是非常认真细致的。

  文章见报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我更加预感这篇作品有冲刺中国新闻奖的可能。所以今年7月当获奖的消息传来后,我并不感到十分意外。精品得来并不容易,它只垂青于那些有充分准备的人。

  平台:好平台成就好事业

  3年来,长沙晚报已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但一等奖尚属零的突破。《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是全体长沙晚报人的荣誉,是长沙晚报近年来实施精品工程战略所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长沙晚报历来非常重视新闻的创优工作,将精品视为报纸的一面旗帜,将创优作为提高办报质量的重要手段。报社制定了一套非常完善的鼓励创优出精品的机制,对获得政府新闻奖的作者和编辑进行重奖。平时,报社将社内日常创优与冲击高级别的新闻奖项很好地结合起来,将行业创优与市场创优很好地结合起来,并结合首席记者制的实施,对重点选题组织骨干力量,进行重点策划、重点攻关,经常推出市场叫座、专家叫好、读者欢迎、业界肯定的新闻精品,进一步加强报纸的品牌推广、市场拓展,以提升报纸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长沙晚报工作8年来,我感觉自己在这里如鱼得水,只要自己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付出总能得到回报。这一切非常得益于报社宽松的工作平台和良好的工作氛围。只要自己能干事、想干事,报社就能让你干成事。在长沙晚报,一些年轻记者,尽管进报社工作的时间不长,由于业绩突出,被破格提拔到了中层干部的岗位上,有了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所以,如果没有长沙晚报给我提供的施展才华的舞台,就不可能有我今日夺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的辉煌。

作者:首席记者 陈国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