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旱灾”追踪 旱情局部缓和,专家说三峡大坝致旱没有科学依据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09:10 上海青年报 |
本报讯 中央气象台21日发布的预测显示,受南下弱冷空气影响,前期持续高温的四川盆地以及重庆地区的高温范围明显减小,高温强度减弱,预计明后两天,我国西部将多阵性降水。 明后两天,四川盆地西部和东南部以及重庆西南部有相对明显的阵性降水,对于缓和旱情有利,但盆地东北部以及重庆大部地区的旱情仍将持续;四川盆地的高温天气基本结 束,重庆的高温天气也将明显缓和,但大部地区仍将有35摄氏度至37摄氏度的高温天气,局部地区可达到38摄氏度至40摄氏度。昨日下午,重庆市气象台台长刘德接受了记者专访,详细解读了此次重庆罕见天灾形成的原因。刘德表示,每当重庆市出现气象灾害时,都会有人说这是与三峡大坝有关。所谓三峡大坝带来的“木桶效应”造成今年重庆高温的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 有学者指出,三峡大坝建成等于是把四川盆地这个大木桶最短的一根木条加长,从海拔120米增加到海拔185米,也就是说,三峡大坝提高了四川盆地的凹陷程度,在三峡下游与上游之间形成一道挡风的墙,阻挡下游水汽沿长江三峡向上游的输送量。而正是这种三峡大坝带来的“木桶效应”造成了重庆的高温。 对此,刘德表示,“木桶效应”一说没有科学依据。实际上给重庆市带来降水的主要是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的气流。而三峡的通道是自西向东的,只有东边的气流才能进来,但重庆市的降水主要是靠西南气流输送过来的。另外,三峡大坝的高度不超过200米,而一般的水汽输送在3000米的高空以内。 三峡大坝造成后将使得整个三峡出现一个人工湖,实际上是会给三峡库区带来“湖泊效应”。这种人工湖泊的水分大量蒸发会消耗大量热量,应该会使温度下降,而且水分蒸发后一旦遇到上升气流,就会增加空中的云量,阻挡阳光,增加降水。实际上,三峡水库对于气候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从重庆市的历史上来看,在上世纪的1992、1994和1997年都出现过严重的干旱,当时三峡大坝并没有建成。(综合新华社、《广州日报》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