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深入我省山区调查农村医疗状况 村医“外流”网底“穿孔”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09:26 南方日报 |
“赤脚医生向阳花,人人见了人人夸。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天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电影《红雨》里的这首歌,让“赤脚医生”这个草根词语,成为那个缺医少药的匮乏年代里农民的温暖记忆。 经过30多年的迅猛发展,中国大地上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迁。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困扰着农民沉重的步履。这时,大家开始怀念:当年背着药箱、穿街走巷的“ 赤脚医生”哪里去了?记者深入粤西、粤北山区采访发现,在我省欠发达地区,确有个别村医盖起三层小洋楼、开小汽车,但起码有一半以上村医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有的惨淡到要靠开杂货店帮助家用。村医平均每月赚七八百元,在清远等地的偏僻山村,有的村医一个月只能赚四五百元,实在熬不住就离乡打工。 作为医疗网络的“网底”,村医除了治疗农民的头疼脑热、伤风感冒等小毛病,经常半夜出诊、抢救转送病人外,还承担着计划免疫的职责,逐家逐户通知小孩该打针、吃糖丸了。抗非期间,乡村卫生站还担负起一部分监测防检工作,进行体温测试和填表登记。 来自我省卫生部门的权威数字显得有些沉重:近年来,农村卫生站“阵地不牢”,村医纷纷弃医从商。全省有村级医疗点23763个,乡村医生28939人。其中,只有4.1%具有大专以上学历,47.5%具有中专学历,48.2%经过在职培训。 我们期待:随着我省补贴政策的到位,这批洗脚上田的新“村医”必将重新活跃起来,让乡亲“小病不出村”,快捷又廉价…… 本版撰文陈枫孙晓素梁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