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应为消费者保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09:28 重庆晚报

  只要参与消费,有时候就免不了面对尴尬——刚买了一辆汽车,便有数家保险公司上门,喋喋不休地推销业务。一套化妆品还未拆包装,立即接到其他化妆品厂家的推销电话。更有许多从未谋面的推销员,会轮番将您的手机打爆:什么市场调查、推销产品、提供咨询服务、邀请参加活动,内容丰富得很。此刻,您的脑海闪过一个念头:不好,我被“泄密”了!在我听说过的“泄密事件”中,有一件非常悲惨。某市一位年轻母亲到产院分娩,新生儿不幸夭折。可这悲痛万分的两口子回家后,那些卖奶粉的、推销婴儿衣服的、开发幼儿智力

玩具的,居然追踪而至。一天十几个电话,几乎把产妇逼疯。

  面对骚扰,我们可能发蒙,想不起曾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向什么人透露过相关信息,因为我们毕竟不是专业的“保密工作者”,一般很难察觉到自身的疏漏。据说,买卖消费者资料,目前形成一条秘不宣人的“产业链”。专门有人负责收集、整理和出售。由于有的企业内部管理不严,致使“内部人士”偷偷将客户资料当成“摇钱树”。你摇我也摇,神不知鬼不觉地有偿转让客户资料。只要消费者在一处卖场“泄密”,便会遭致众多商家的“围攻”。实际上,在您不知情的时候,您的住址、电话和工作单位等重要信息已经被兜售给诸多行业。几经转手,再也无法得知谁是第一个出卖者。

  其实,消费者泄密经历并不复杂。一为“主动型”。每当一些人才交流或招聘活动结束,求职者的履历表就被当成废纸扔了一地。只是由于招聘单位缺乏责任感,使得别有用心者有了可乘之机。二为“小恩小惠型”。一支圆珠笔,一块小手绢,加上推销员的甜言蜜语,足令有的消费者欣然填写“调查表”。据了解,上当者多为老人。三为“失窃型”。个别经营目的不纯的企业,他们特别擅长从办公室垃圾、信函、公开资料以及网络上窃取大宗资料。比如前段时间“热销”的《老总名单》、《政府官员名录》,就是他们的“杰作”。据说内容翔实,大部分准确。

  形势是严峻的,我们没有理由麻痹下去,而是要加强防范意识,尽量不给销售人员留下个人资料。如果一定要填写,可要求对方切实保密。如若流失,必须承担相关责任。作为单位负责人,更应具备保密素质,对废弃文件做到及时销毁。比起造成的恶劣影响和损失,一台碎纸机又能花多少钱?

  出卖客户资料的恶习,目前尚缺法律制裁。但是,作为企业,为客户保密乃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请像保护银行账号一样,为你的客户保密吧。要知道,没有人愿意在被偷窥和被监视的情况下实施消费。此外,一旦发生“泄密”,消费者应理直气壮予以追查,看看自己到底在那个环节上出了纰漏?如果无法查实,也要严辞警告骚扰者:再打电话,我到消协告你。

  身处信息“沙尘暴”的年代,保密工作,应慎之又慎。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宁,一个成熟的消费者所能做到的就是不轻易吐露自己的信息。有时,不开口就是最好的自我保护。

  林鸣

  网络编辑:甘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