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传承之光先生的文化情怀和艺术精神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09:51 东方网 |
陈燮君作品集在谢之光先生逝世三十周年之际,上世纪60年代之光先生曾经任教的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的学生们汇编了这本纪念画集,以表达对这位以豁达乐观、笔有奇气而称誉画坛的海派大师的缅怀之情。 之光先生少时曾师从清末著名画家吴友如的学生周慕桥先生习人物画,后又跟随张聿光先生学习西画。他从刘海粟先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一度从事舞台布景和 商业广告画,是我国名躁一时的第一代著名的“月份牌”年画家,在这个领域享有半个多世纪的盛名。之光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初期开始研习中国画,早年喜爱任颐画风,并博采众长,上溯青藤、八大、石涛,也学吴昌硕、齐白石及钱瘦铁诸家。从他的花鸟、走兽、山水等系列画作中,都能见到这些前辈画家的文化精神和艺术屐痕。 之光先生有着深厚的传统艺术根底,同时又是一位主性灵、善革新、敢想敢创的艺术大师。在海派中国画坛上,之光先生以不墨守成规而著称。之光先生在中西绘画上都有较为坚实的根基,在中国传统文人画领域中,他勇于开拓新路,从表现技法和形式中,常常不拘故常和成规,自觉地变化出新。 上世纪60年代初,之光先生为上海工人阶级自力更生制成万吨水压机的壮举所感动,不顾自己已过花甲之年,坚持下工厂体验生活。在工厂他反复画了多幅素描写生,回来后又匠心独运地概括、构成,反复推敲,终于绘成一幅非同凡响的中国画力作《万吨巨人》(现藏中国美术馆)。在这幅作品中,面对庞大的机器设备和众多的人物,他以简括的构成、枯湿浓淡的笔墨变化和冷暖色彩的对比晕染,使画面虚实相济、生气盎然,既显气势,又出韵味,是不可多得的扛鼎之作。之光先生用中国画形式表现新中国重大题材,力主创新,影响深远。在这个时期,他创作的《造船》、《教爷爷识字》、《偏要唱个东方红》等作品,都是反映当时时代风尚的佳作。 之光先生70岁后的创作,画风日趋夸张脱俗,艺术上更是昂扬投入,显然进入了他的艺术创作的高峰期。之光先生在作品中倾注了情和力,他的大写意山水、花鸟,无论构图、笔墨,往往求险、求奇、求趣、求拙,常有极简略、极奇特之笔瞩目于世。 晚年的之光先生,在艺术上更显豪放,作品的表现力更为丰富。他的写意水墨自出新意,极善处理浓淡枯湿、虚实变化和冷暖色的关系,焦墨、宿墨与淋漓水晕的结合尤为巧妙,线条、墨韵、色彩更是达到自由奔放的境界。为求画面的特殊效果,他作画时还常常别出心裁,用棉团、布块、纸团、竹筷、柳条、手指、手掌作画,或是将水墨倾泼纸上,大块用墨、大块留白、大块淌水,以增加画面厚重古拙的情趣和天真自然的韵味。 之光先生在上海美专执教时间并不长,但是他豁达幽默的气度、豪放独特的画风、平易近人的形象,却影响了整整一代艺术学子。可以告慰先生的是,直到今天,他的学生仍在缅怀先生的艺术风采、画品人品,他的后人仍在传承先生的文化情怀和艺术精神。 作者:陈燮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