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动辄9900万美元折射出什么?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10:15 四川新闻网 |
艾琳 近日,对几个地方有关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的工作,作了一些调查和了解。 一个深刻的印象是,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工作和项目推进方面,仍然十分执着、十分专注,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项目能够顺利落户该地区,都在想方设法多方 做好争取工作,除了外商、土地、环保等方面的工作外,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保证项目得到顺利审批。在调查了解中,笔者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细节,那就是地方政府列出的重点引资项目,一般投资额都是9000万美元以上,1亿美元以下,很多项目投资总额都是9900万美元或者9800万美元,有的甚至是9990万美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来,中央在放宽了外资项目审批权限后,按照现行规定,超过1亿美元的外资项目,才需要中央有关部委批准,1亿美元以下的项目,只需省批准即可。于是,为了避开到中央有关部委进行审批,地方政府在与外商洽谈时,在项目的投资额上动了许多脑筋,做了一些手脚。据了解,一些原本投资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也在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要求下,被压缩到1亿美元以内,除非项目过大,会引起中央的关注,且符合相关的产业政策,特别是产业扶持政策。于是,就出现了无数个9000多万美元的项目。 说到压缩,其实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变通。就政绩而言,地方政府是绝对不会把大项目变成小项目的,而且,争取到一个项目十分不容易,争取到一个大项目更不容易。但是,为了确保项目能够顺利落户,确保项目审批方便,地方政府还是“忍痛割爱”,把项目的投资额压下来。 那么,地方政府为什么要如此去做呢?这种现象又折射出了什么呢? 首先,折射出地方政府对审批工作的无奈。从目前的情况看,地方引进一个项目,从上报到批准,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一个重大外资项目,要想得到中央有关部委的审批同意,跑腿、求人、打通关系,不知要出多大的劲,花多少的时间和精力,费多少钱财。一层一级,纵向批、横向阅,会审、会签、研究、讨论,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两年。有的外商忍受不了项目审批的如此艰难,忍受不了工作效率的如此低下,就会选择退出。这对地方来说,花了很多时间、精力争取来的项目,如果因为审批原因而无法落户,那就太可惜了。于是,为了项目审批方便,就选择了压缩项目投资,避开中央有关部委审批一关。 其次,折射出地方政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决心”。对许多地方来说,压缩项目投资额是痛苦的,也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他们敢于这样做,也不会对地方引资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凡是这类项目,地方政府在与外商洽谈时,已经有了默契,有了预先约定。虽然在审批环节,项目的投资额压缩了,一方面,在建设时,可以继续按照项目最初商谈时的规模进行建设,在土地供应、政策优惠等方面,继续按照最初的约定提供,不影响项目的建设规模;另一方面,可以在项目建成后,立即通过追回投资、再投资的方式,继续投资,既不影响整个项目的建设,也不影响审批,而且,还可给今后带来新的“政绩”。因此,尽管中央有政策,尽管中央放宽了政策,地方还是有对策,还是继续采取与中央玩“捉迷藏”。 再次,折射出省级政府急功近利的心态。虽然中央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地方的实际,考虑到了提高行政效率,方便项目引进,减少“先宰后奏”现象的发生,放宽了审批权限,提高了省级政府项目审批的权限。但是,这样做,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由于省级政府项目审批在权限扩大了,于是,也就出现了压缩投资规模,避开中央审批的问题。更重要的,省级政府在项目审批的把关上,也与地方政府完全“默契”,不管项目实际洽谈的投资额是多少,一路绿灯,也充分显露了省级政府在项目引进问题上的急躁、急功近利的心态。更重要的,由于省级政府对项目审批上的把关不是太严,带来了地方政府优惠政策的比拼。一些地方为了项目落户,不惜动用一切力量,把政策放到极致,给了一些外商可乘之机,损害了国家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