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家长露宿清华的“爱与哀愁”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10:20 云网 |
作者:陈阳 近日,有上百名家长在送清华新生上学时,因各种原因而露宿校园。清华学子们对此反应不一,有同情者,有问责者。而学校对此表示,已经尽力安排家长的住宿。(8月21日新京报)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种“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意指在某些社会场域或大众人群中,往往有一种逆势状态下的情境现象,即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反之亦然。毫无疑问,在万千学子和家长的心目中,清华是充满了类似于“朱丽叶”式美丽元素和特殊品质的极点目标。对于皎皎月光下露宿清华操场的上百名家长而言,这一页页的梦显然是奇异和质感的:没有人会将它等同于露宿街头,哪怕头枕的是操场、是草坪、是石头疙瘩,可那也是清华的啊!它的悦己悦容悦神效果,显然远远超过在一所普通高校睡空调房、睡星级卧榻,如果说作为一名家长,有那么几块操场和草坪能让他欣然仰卧、丝毫不以为“侮”,甚至同样能够产生“睡着了笑醒了”的生活戏剧效果,那么,清华的操场和草坪无疑是其中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家长露宿校园现象并非清华独有,而偏偏其却能够成为媒体关注、公众瞩目焦点的原因所在。 清华远不止是教育领域的“朱丽叶”,它还具有更广阔社会范畴上的“朱丽叶”效应。认识到这一意义背景,再来看家长露宿操场,会有更现实的深度视角。有许多人将质疑中心指向校方:对此类问题的处理,为什么不能更人性化、考虑更周全一些?他们毕竟与学校有着某种精神上的“姻亲”关系啊!说实话,笔者个人认为,仅从解决露宿问题的“技术化”层面上予以解析和建议,恰恰是一种罗密欧式的个人或集体无意识,问题的关键其实并不在此。 通过新闻报道可以确知,在露宿的上百名家长中,几乎鲜有因自己的“睡境”不堪而怨天尤人者。对于他们而言,遑论区区“睡境”了,即便是个人职业上的“露宿化”、家庭生活上的“露宿化”、身心健康上的“露宿化”和“荒漠化”,他们都曾经或正在经历与承受过,作为家长,他们绝不会将家庭元目的定位于诸如“睡境”等的星级化改良上,恰恰相反,他们宁愿以此为代价,换得子女们高考竞夺路上的清华式中彩。只要此愿能够得偿,甭说睡操场睡草坪了,就是睡刀山睡火海,他们也多半义无反顾无怨无悔。 看看我国每年多达百万的贫困生数据库,看看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高教关键词:近十年间,我国的大学学费猛涨了20倍,而同期国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倍;在中西部的很多地区,一个三口之家的普通农户,即便不吃、不喝、不穿、不用、辛苦奋斗十数年,也未必能凑足一个孩子上大学的费用,更何况有家庭还要供养二三个上学的孩子。作为家长,爱与期望固然是取之不竭的,但它毕竟代替不了爬坡求教中的真金白银啊。在己之幸福、家庭幸福与清华式的教育幸福憧憬之间,恐怕任何一个家长都会选择后者,为此,他们可以承受睡境不堪、生活不堪、病痛不堪,他们甚至有理由在那一刻忘却所有的现实烦忧,而欣欣然地畅想起来、微笑起来,尽管那一抹笑容背后可能会是更长久的心中挂泪! 因此,不必责怪校方对亲手送来教育希望的可敬家长们的“不敬”、“不人性化”,不必生发诸如“倘是学生睡操场、家长睡宿舍”之类的“孝悌”联想,更不必对“全家浩浩荡荡送一名大学新生去报到”的类“仪典”现象片面指道,在一个充斥着功利元素且偏又存在诸多“非平等化”竞争因素的时代,在一个包括教育体制设计在内的多重社会基础性架构失衡、失序和惟目的化的平台上,本来就挂着“爱与哀愁”这枚异体相连的社会果实。家长们在睡境不堪中的仰望,与学子们于“得偿所愿”中的浮想,其实吮吸的是同一个五味杂陈的命题。 责任编辑:一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