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门洞事件”何时不再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12:00 光明网
郭立场

  为了让孩子根据“就近上学”原则上个好学校,北京市民王女士花10万元买下东城区东旺胡同23号院的大半个门洞。然而按照规定,由于门洞不具备居住条件,仍然不符合“就近入学”原则,王女士想来想去,只好雇人在门洞里砌间房了。此举令原来宽敞的门洞“瘦身”为80厘米宽,同院居民进出不便,双方产生激烈矛盾。(《竞报》8月16日)

  “门洞事件”之所以出现,和目前社会上的风气有关。如今社会竞争激烈,一些家

长望子成龙心切,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便不遗余力地为孩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而劳心劳力。择校自义务教育开始,背后是家长望子成龙急不可待的殷切心情。这一行为本身并无可厚非,让孩子享受优质教育何错之有。只是,这样做无疑会助长房屋中介的乱收费,让越来越多的人不堪教育收费之重。记者了解到,进入暑假后名校周边的房屋中介公司的成交量均大幅度上升。

  有了好的地理位置,读的学校就越好,是目前颇为流行的教育逻辑。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影响之下,很多父母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上一流的学校。王女士的“门洞事件”实际上折射了当前仍然存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现象。城市优质学校的分布,由于历史发展、地域环境等原因,目前仍是不均匀的,某些自然、人文环境较好的区域,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在“就近入学”原则下,家长为了避免子女被分派到教学质量不高的小学、初中,让孩子获得上好学校的机会,自然而然诱发的一个结果是,想尽一切办法在名校附近买新房或者二手房。值得警惕的是,有钱的家长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孩子的“就近入学”创造条件,相对于那些贫寒学子而言,本身就是不公正的。可以预见的是,那些没有能力买房的家长,其孩子所接受的是怎样的一种选择。

  “门洞事件”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目前教育体制的一些缺陷,政府对教育投入不足,以及对教育资源配置失衡。而群众为教育支付了巨大的成本,许多家庭已经不堪重负,民生理念的淡漠以及教育公共性意识的匮乏,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而这一切,还是源于优质教育在中国还属“短缺资源”,加之这种资源的配置失衡,有市有价的房屋中介便应时而生,最终滋生了愈演愈烈的“门洞事件”,营生了房屋中介市场的混乱,破坏了教育的公正公平。可以说,之所以出现“门洞事件”,不过是当前优质教育在中国还属“短缺资源”的背景下,是当前愈演愈烈的择校风的扩展和延续。

  “希望中央主动平衡资源配置,强化向农村、向落后地区、向基础教育倾斜的政策。”教育均衡发展,归根到底在于经费的落实上,教育经费投入要向薄弱学校、普通学校倾斜。此外,有教育专家指出,可以实行校长(教师)轮换制,校长、教师在不同等级学校之间轮流任职,缩短师资水平、管理能力的校际差别,从而使各学校教育质量差距缩小,共同提高。要破解“门洞事件”,还有赖于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统筹校际学校均衡发展。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公正。要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孩子们享受公平的教育,必须从多方面寻求突破,治标治本之策,还是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育体制和机制,着力提高教育存量资源的优化配置。均衡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资源,就是要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位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