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忧合并后小医院看病涨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12:20 信息时报 | ||
市民担心 从此看病排长队又更花钱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少市民纷纷表示了他们对兼并的担心。一位姓李的老太太说:“我们来区级医院看病,就是图它的方便,下楼就可以挂号,也不用等。去大医院,一个感冒要等一上午。兼并之后,来区级医院看病的人多了,又要跟大医院一样了,看个病像赶集一样,到哪都要排队。各个医院都成这样了,小病该去哪里看啊?”老太太家住的小区外面就有一个区级医院,平时孩子感冒发烧的,看病十分方便,她担心合并之后方便就不存在了。 区级医院看病较方便 王女士担心,三甲医院的收费都很高,抽个血都要50多元,到区级医院抽血才20多元。如果小医院被合并了,他们也来大医院那套“特诊”或是“好设备检查”,收费也跟着涨起来,像这样的兼并,老百姓是看上了好专家享受了好的护理,但是付出的钱也在增多,何谈看病方便呢? 记者在东山区人民医院了解到,来到该医院的病人多是因为该医院方便、便宜。47岁的王先生说,他就住在对面的小区里,过个马路就能看到病、拿到药,等的时间也都不超过1个小时,十分方便。他向记者展示了他的病历,从8月2日开始,至今已经做了8项检查,包括:血脂、尿酸、肝功能、肿瘤、胸透、B超、血糖、CT,共花了420元。王先生说:“这些检查在大医院1000块是下不来的。不过,医生水平确实有限。”他举例说,有一次他的胸透结果出来之后,医生似乎没有足够的能力当场给出诊断和解答,说要回去医生之间讨论一下。王先生希望与中山一院合并后,医疗费用不变,医生的技术和能力能相对提高,“这样就比较理想了”。 同种病大医院贵一倍 66岁的顾老太十年前退休,一直患有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在医改之后,每个月只有131元的补助,根本无法支付大医院的高昂的医药费。“上次因为心、脑的问题住在大医院,一个星期用了六七千块钱,我一个退休工人哪里支付得了啊”,顾老太说,她听说这里的医药费比较便宜,服务、质量都不错,就在这里门诊了一段时间,切身感觉到,区级医院的方便和便宜,挂号很快,药费也相对便宜。“平时在大医院的病人多得像蚂蚁一样,看一个小病,都要等一个上午”,顾老太皱着眉头说。 后来,顾老太住进该院之后,两个星期花了4700元,做了心电图、脑电图、CT、普内仪等多种检查。顾老太说,这样的价钱已经算是便宜了。心电图这里只需170多元,但是大医院要260多元,心电图更是翻了一倍,这里20元,大医院要40多元。顾老太最后欣慰地说,当时听说要合并,很担心价钱会上升,后来看报纸说不会变,心里就踏实多了。 业内人士 三级医疗体系名存实亡 中山一院院长王深明在和越秀区卫生局签署合作协议当日,抛出这样的观点:“广州等大城市,区级医院没有生存空间,只需要‘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大医院’两级医疗体系。” 而此前市卫生局曾透露出,将在近期来推行社区首诊制的计划。 社区医疗推行难 业内人士大多数认同所谓的城市三级医疗体系确实已经名存实亡,“这是政策制定部门的一厢情愿”。“小病上大医院”的痼疾在于政策引导乏力、社区医院医疗水平太弱。很多实行二级医疗制度国家,必须先在社区、私人门诊首诊,大医院才会接受转诊,因为有着完善的医疗保险制约,病人按步就医才能获得费用报销;在欧美,从医者要医科大学专业学习、大医院住院医生培训合格,才能有资格以当社区的全科医生或者自开诊所,社区医生的医疗水平有确实保障,而英国去年首次出现全科医生收入超过专科医生。 “但在我国60%的人没有医疗保险,生了病花自己的钱,想去哪就去哪。你说小病看小医院,这是一种人为设想。谁说感冒发烧就是小病?非典开始的症状也算感冒发烧。再加上社区医生水平跟不上,看个感冒发烧也不一定看得好。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所谓的层层转诊、社区首诊都是空谈。”这是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广州三甲医院管理人员的尖锐观点。 将实行双向转诊 对于社会普遍关心的"社区中心变成医院门诊部"的疑虑,中山一院的回应很积极:目前很多社区服务中心实际已经承包给了周边的中小医院,大医院的介入不会让这情况变得更糟糕,只会有改善。“我们答应越秀区的基本目标:一年内到社区看病的人要增加50%,这应该没问题。当然政府承诺给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投入不得减少,中山一院也不得挪作他用。” 王深明院长透露出一个院内双向转诊的计划:凡是在中山一院6个社区医疗点首诊,由医生开出了转诊单,病人可自主选择在东山医院、中山一院优先住院。中山一院还计划将黄华街社区医疗中心的30个病床改成康复病区,用于接纳在本院手术后的康复病人,并保证中山一院的医生去社区查房。 专家意见 政府的钱应该用对地方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梁浩材教授认为,“靠医院搞社区医疗治标不治本,改善社区医院的根本要靠政府投入。医院技术扶持社区、直接管理社区,这些类似做法也只是‘玩魔术’,给患者一种心理上的安慰”。 他举中山一院为例,政府每年投入的资金只占医院投入资金总额的5%~6%,连工资都不够发,逼着医院自己想办法去赚钱,靠医院降低医疗费用几乎是奢望。他考察过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在这里看病的外来工满意度很高,原因是区财政支持了医院80%的资金,医院本身没用经济包袱运作起来轻松很多,收费自然下降。 “政府并不是没钱,而是钱没花对地方。”梁教授了解到,政府将在珠三角某市的一个新区投资数亿元建一家新医院,但这个区原本就有一家600张床位的二级医院足够接纳现有人口就医。“为什么不首先考虑将这数亿元分成十年,每年投几千万到社区医疗机构建设?投给居民保健费用?这些不经论证的‘政绩’工程,就是方向错误。” 他尖锐地指出,现行的医疗保险体制也是“有钱不会花”,保大病不保小病的贵族服务,保了30%的居民人口忽视了70%的广大人群。医保的原则就是应重点倾向于小病、多发病、常见病,而大病、重病则应需要社会救济来平衡。没有合理医保政策保障,梁教授认为“平价医院”、“首诊制”均经不起推敲。 他总结,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追根究底还是四条基本原则:政府加大对各级医疗机构的投入、医保政策要保障大部分人群、去掉药价的虚高水分、推广全民健康素质教育。 有关部门 一味“收编”也无济于事 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现在无法评价中山一院的做法成功与否,因为前人没有走过,国际社会没有走过。医疗模式会随社会发展趋势的变化而变化的,但不能以偏盖全。如果没有政府部门的全面规划、国家医疗卫生发展的方向,以及法律的保证,在不成熟的社会体制里实现“二级医疗制度”会有一定的难度。 现在这样一股脑儿地“收编”是没有根本的改变。作为政府,必须着眼长远;作为大医院,应该从更高的战略高度考虑。这包袱的重量决定政府责任大小。各级医院的业务管理与地区的医疗卫生管理是两码事,政府不能丢掉自身的职能。在目前属地管理的现实之下,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没有足够的话语权更没有财政决定权,能做的呼吁和推动医疗卫生的进步,监督医疗卫生政策的实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