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件解密:“新日军”流产内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12:24 信息时报

  

文件解密:“新日军”流产内幕
客观分析,战后的国际形势,给了日本军事力量起死回生的机会,直至现在发展成为了武器装备精良、雄视一方不可小觑的武装力量(资料图片)。据美国8月20日解密的一份文件显示,前日军高级将领曾在上世纪50年代密谋建立相当于“新日军”的军事组织。该计划的提出得到了驻日盟军总部的默许,但最终可能因遭到了日本首相吉田茂和美国政府的反对而流产。这里时报将为您解读这支胎死腹中的“新日军”来龙去脉,以及系统了解在“危险民族主义”的潮头下,趁世界战乱见缝插针成长起来的日本自卫队。

  时报综合报道

  ■前因后果

  据日本媒体报道,这份秘密备忘录记录了日军前中将河边虎四郎的背景和生平。其中提到,在1950年2月,河边与另外几人共同起草了一份计划,提出建立拥有现代化装备的“警察部队”,包括毒气部队、机关枪部队和坦克部队三部分。

  “地下政府”酝酿“警察部队”

  当时,成为日本陆上自卫队前身的“警察预备队”还没有成立。备忘录中还提到,日本“地下政府”1951年作出决定,由前陆军大臣由宇垣一成出任这支部队的“总司令”,而河边担任“总参谋长”。所谓“地下政府”,就是指那些前日本“皇军”高官为向日美两国政府施加各种影响力而成立的组织。

  话外音:

  这一备忘录是在美国国家档案馆被发现的,该馆藏有驻日盟军总部和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记录。熟悉二战后历史的专家表示,日本校官一级军官提出的战后军事力量再编构想此前已经为人们所知,如《大东亚战争全史》的作者、原陆军大佐服部卓四郎就曾提议组建新军队。但这是第一次发现将官级军官提出相似的计划。

  被当时首相与美国政府阻止

  根据备忘录记载,首相吉田茂“接收”了河边的计划,而且期待重掌军权的宇垣、河边还打算亲自赴美向美国政府高官解释这一构想。然而,他们的计划并未被华盛顿采纳。

  据了解,1946年上台的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最有影响力的首相,他当政7年,被称为日本“复兴之父”。

  他所制定的“吉田路线”在外交上将战败的日本在国际上重新定位,而且在内政上奠定了日本经济起飞的基础。之前吉田茂深信:“历史为一个在战争中失败的国家提供了通过外交而获胜的机会。”他的一个基本判断是,战败的日本必须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恢复元气,主张日本在国际政治上紧紧追随美国,借美军来保卫日本;同时,严格限制军费开支,避免卷入冷战。

  话外音:

  在吉田茂看来,日本重整军力应当在恢复元气之后,当时“要求修宪的政治家全是一群笨蛋”。从这一点来说,他也很可能会对河边提出的“建军”方案说“不”。

  东京大学的政治理论教授秀夫尾竹分析说,备忘录中关于“吉田茂接收计划”的记载可能是记录人的“主观愿望”,他认为,吉田茂对原日军旧部充满了强烈的不信任感,“很难相信他会支持河边的军力再编计划”。

  自卫队:文字游戏衍生出的“准生证”

  其实,对于日本右翼而言,日本没有“军队”是“心中永远的痛”。根据1947年颁布的日本“和平宪法”第9条:日本“永远放弃为国家主权而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和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交战权”。但战后的国际形势,给了日本军事力量逐步东山再起的机会,直至发展到现在武器装备精良、雄视亚洲一方的规模。

  不过多年来,日本自卫队的“合宪性”也一直受到质疑,身份长期处于灰色地带。1973年日本札幌地方法院曾判决“自卫队属于战争力量,因此拥有自卫队违反了日本宪法”,日本政府对此的解释是“自卫队不是战争力量,是自卫力量”,通过玩弄字眼,勉强为自卫队找了张“准生证”。

  ■前景预计

  前内阁官房长官:右翼势力暗藏迫人危险

  据报道,日本资深议员、前内阁官房长官加藤纮一警告称,“危险的”民族主义有在日本抬头的趋势。上周,加藤刚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予以批评后,其住所之一被人纵火焚烧。

  加藤说:“在今天的日本,我看到了一种(对日本在二战前和二战期间的军国主义)毫无悔恨之意、咄咄逼人的民族主义,例如‘我们在上一次战争中没做错任何事情’之类的言论。如果这种情绪走向极端会十分危险。我将以极为严肃的方式对此发出警告。”一度担任小泉的亲密助手的加藤说,自2001年4月以来,小泉首相在其任期内犯的“最大错误”是,“严重破坏了”日本与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外交关系。

  加藤说,出于对过去饱受日本军国主义蹂躏的其他亚洲国家的感情的考虑,小泉的继任者应该避免参拜靖国神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