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非功利性读书的文化影响(邬斌)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14:29 东方网 |
近日,2006上海书展成为沪上的热门话题。这次书展的主题定得好,叫“我爱读书,我爱生活”,将原本属于知识阶层独享的“精致读书”与芸芸大众的“世俗生活”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开门办书展”、“书展为公众”的理念。特别让人欣喜的是,这次书展在社会上掀起的读书热潮、讲座热潮、文化热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读书已经进入了公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扎根在心灵土壤之上。 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人生识字糊涂始。那当然是有所指的,并不是就读书谈识字。鲁迅先生还有另外的意见,就是反对给年轻人开书单,不主张在读书问题上对青年指手画脚。但是鲁迅先生怎么也不会料到今天的人们离读书越来越疏远,有的人一年都不会读完一本书,甚至数年不读书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不爱书,不读书,那前途又当如何呢?自然十分堪忧。大到民族,小到个人,也是如此,这不言自明。 古人对于读书也有看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影响广泛的观点。本来这是古人劝子弟读书的最庸常也最实际的目标,但我们都知道,今天已经把这两句话作为低俗的追求来看了。其实把实现物质利益作为读书的目的,古往今来大有人在。古代人读书是为了科举,求得功名。“十载寒窗苦,金榜题名时”,这就是古人的快乐,读书有了结果。其实,读书而获得某种本领和技能,谋求好的职业,这是最基本的目的,无可厚非。 但是读书还有它非功利的一面,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出自精神的需要。有时候,无目的读书,却未必不影响人,并且会实现无目的的目的。少年时期没有任何想法的读书,对人的性格爱好甚至人生产生了极大影响。比如,读文学作品多了,有时也会产生创作的冲动,所以也就写一些小东西,这些东西当然不仅仅是要孤芳自赏的,是好是坏,想要有个评价,于是就投稿,就有发表,成了文学爱好者,最后走上了文学研究之路。读书不仅决定了个人职业爱好,也影响了个人的思想性格。读《红岩》和李白的诗,长了气骨;读杜甫的诗和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雨果的小说,长了社会责任与担当;而《牛虻》、《天才》以及《烈火金刚》等抗战小说,让人长了坚忍;很奇怪也很有意思,读《红楼梦》、《马克思的青年时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懂得了个人的感情。仔细想来,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个人人生经验的总结,尤其是伟大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不受其影响是不可能的。人生活在两个世界:现实的世界和虚拟的世界。缺了哪个世界都不成其完整的人生。而虚拟的世界就包括书所创造的世界,此外还有伴随个人一生的精神想象,即弗洛伊德所说的白日梦。 到了一定的年龄,读书与青少年时代相比,会有一些变化,但也无非是功利与非功利的两种。功利会愈发强烈,目的会愈发明确,所谓不读无用的书。但非功利的读书也会越来越多,呈两极分化之势。而非功利的读书,自然也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在此时,你会享受到读书的最大快乐。晋人陶渊明弹无弦琴,读书不求甚解,他所得到的恐怕也就是这样的境界吧。 作者:邬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