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报展”里读出感慨万千(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14:54 海峡网-厦门晚报 | ||
历史的天空 ——中国老报纸大型收藏展 国内外观众从老报纸中寻找旧日的点点滴滴
美国人当先生说,没想到中国还有这样一个展览。 本报讯(文/杨炜峰 蔡志玲 摄影 王星乐)“我从今天走近昨天,我成为了《新莱茵报》的读者!” 厦门大学的郭志超教授写下这句留言,若有所思。由本报主办的“历史的天空——中国老报纸大型收藏展”自开幕以来,吸引了不少读者,看了展览,大家感慨万千。 上楼下楼
看了四五趟 郭志超教授在报展开幕第一天就看了一遍,第二天又早早过来,在《新莱茵报》的展橱前端详许久。他说,自己是马克思的崇拜者,现在终于有机会亲眼看到马克思办的报纸了,虽然古德文看不懂,但看得越久,越有一种亲近感,觉得自己是穿过百年历史和马克思握手了。 和郭教授的专一不同,一对年轻情侣步伐敏捷地上楼下楼,似乎要把所有的报纸看个够。记者留意到,他们在两层展厅起码上下四五趟,待了3个多小时,最后看起来是决心要走了,女生好像又想起什么,拉起男生又往楼上跑,真是好脚力。记者和他们一攀谈,才知道这两位都来自本市媒体,他们说,这样的机会太难得,虽然看得眼花缭乱,但学到的知识太“受用”了。 “老外”惊讶中国有这样的展览 让人意外的是,赶来展厅看中国老报纸的“老外”也特别多。来自美国的当(Don)先生是一名商人,一进展厅就和志愿者肖静饶有兴致地聊起来。肖静指着一张登有早期中苏领导人合影的报纸正要开讲,当就迫不及待地用不标准的普通话说:“毛泽东,斯大林!”他回过头跟记者说,没想到中国还有这样一个展览,他很喜欢! 来自日本的中山敬介先生也是一名商人。他不会说中文,也用英语和志愿者交流,被问及来看这次展览的原因,他拿出一本《旅游指南》。原来,他是根据指南找来的。 在抗战时期的展品前,中山敬介驻足良久,不时地向志愿者了解相关内容。他告诉记者,在此之前,他只知道日本侵略过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看了展览才明白,当时日本军队也踏上了华南大片土地。于是,他特别仔细地看了1939年重庆大空袭的报道。“It’s a bad thing(这真是件不好的事情)!”中山敬介说这句话时,眉头紧锁。 报纸里找回往日记忆 退休职工王可昌老先生小心翼翼地掏出一本画册——《热河之展望》。王老先生说,这是他收藏的日本昭和10年(即1935年)出版的画册。“从这本画册里可以看出,日本人俨然把热河当作自己的了。”王老先生指给记者看,果然,这本画册里,当时热河的山水、风俗、经济、文化一应俱全,简直就是一本“热河旅游大全”。王老先生准备拿它和报展中的抗战时期部分对照着看,他在东北生活过多年,最大的愿望就是,收集更多关于那段历史的资料,警示后人。 金尚社区的“马路天使”高金聪老先生,戴着红袖章找到记者,想让记者帮找一份1964年国庆的《厦门日报》。当时,高老先生作为部队节约标兵,有幸参加了国庆观礼。高老先生掏出一张当年的履历表复印件,给记者讲故事:那时在部队,有空心菜、茄子吃就很不错了,但他经常把上一顿吃剩下的菜都留到下一顿,甚至把好点的菜都让给新战士吃,自己就啃硬邦邦的锅巴。看到老报展上那个时代的报纸报道,高老先生脸色凝重地说,真应该让更多人来看,现在生活是好了,可还是要节约粮食啊! 部分参观者精彩留言 从历史的尘土里发掘了这么多珍稀的种子,撒落在心田,瞬间就能发芽。只要还有期待春光的热土,即使是历史的孢粉,也能将她染绿。 (厦大教授 郭志超)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录列宁语以抒观感 (厦大教授 朱水涌) 读报、爱报,它是人类历史无比的财富。 (余勇杰) 报纸是历史的剪影。 (崔筝) 温故而知新,新中国的建立来之不易,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好日子。 (高金聪)(来源:厦门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