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红小鬼”回乡竟已成“烈士”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14:55 新民晚报

  

“红小鬼”回乡竟已成“烈士”
“红小鬼”回乡竟已成“烈士”
“红小鬼”回乡竟已成“烈士”

  本报特派记者曹刚

  1979年某天,一老一少走进江西省南丰县民政局,衣衫褴褛,操着浓重的外乡口音。“我们从广西兴安来江西寻亲,路费花光了,请求政府帮助,”小伙子指着身边的老人说

,“我父亲是老红军,当年就从这里出发参加长征。”

  老人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红本,颤颤巍巍地说:“这是政府发的《优级烈属证》,但我不是烈士,我回来了。”

  上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在新上海人赵建兴的带领下,我们走进兴安县护城乡上冠村的一座老屋,见到了这位“烈士”——87岁高龄的张育发。

  1瑞金踏上长征路跳出战壕扔手雷

  老人静静地坐在躺椅上,犹如一尊凝固的雕像,他因腿脚不便,已有近7年没出过门;老人定定地望着前方,眼神浑浊但目光坚定,他右眼近乎失明,左眼仅存微弱视力。

  每隔几分钟,他重复一个动作——扶一扶额头的军帽。那是他最喜欢的帽子,帽沿上有颗大大的红五星。每当老人枯瘦的手臂接触到帽沿,就会眼神一亮——70多年前的战火纷飞,仿佛再现眼前……

  那是1933年秋天,他刚满14岁,在江西老家参加红军,成了“红小鬼”。经过几个月训练,他被编入正规部队;一年后跟随部队离开家乡,从瑞金踏上长征路。

  他担任卫生员,个子比一支步枪高不了多少。背着小药箱,为战友们消毒擦药。一个班12名战士,只有7支老式步枪,他年纪太小,没分到枪,就在前胸挂2个手雷。

  凭着这些装备,从江西走到湖南,又从湖南走到广西。为躲避敌机轰炸,大家白天休息,夜晚行军,还在全身披满树叶。起初穿草鞋,很快就磨破了,只能打赤脚,幸亏沿途有老百姓送鞋接济。

  长征初期,红军过信丰、越汝城、占宜章,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然而,亲历其中的张育发并不清楚这些细节。他只记得,队伍边走边打,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也不知道牺牲了多少战友。他记得最清楚的一幕是:大家齐声高喊“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胜利属于我们!”然后跳出战壕,一起往前冲。他当时也扔出了好几个手雷。

  2湘江边浴血奋战负伤被俘受折磨

  提到“扔手雷”,老人显得格外兴奋。他卷起左边裤腿,随后握紧右拳,两处伤痕清晰可见——左膝曾与敌机炸弹碎片“碰撞”,右手手背曾被子弹穿过。但从老人自豪的表情看,伤痕更像是他的战利品。

  这些“战利品”,源自湘江边的血战……1934年11月,他随队伍打到广西湘江边。在全州县黄沙河,苦战几天几夜。后有敌军穷追不舍,上有敌机狂轰滥炸。枪林弹雨中,战友们成片倒下,尸横遍野。他不幸负伤,忍痛拔出嵌在手背中的子弹,简单包扎完两处伤口,继续战斗。终因流血过多,昏死过去。

  醒来时,他已被敌人俘虏。和几百个战友一起,被关押在兴安县湖广会馆。在黑暗的牢狱中,他每天只吃一小团黑黑的糙米,人瘦得皮包骨头;伤口发炎、感染、化脓,没医生也没药;浑身长满了虱子和疥疮……

  在押期间,大多数战友英勇就义,有些甚至被活埋。最后只剩下几个未成年的“红小鬼”。国民党军向百姓布告:没儿子的家庭可来认领。几个月后,他离开湖广会馆,来到兴安县一家裁缝铺,跟随养父刘运森学习裁缝手艺。

  3四个孩子取名字四“征”不忘长征

  长大成人后,他来到上冠村上门为婿,改名张育发,这是他的第三个名字。离开江西老家时,他姓王,但全名记不清了。直到1979年重回故乡,他才知道了自己第一个名字:王宜芳。初到养父家时,爷爷已64岁,于是他有了第二个名字,大家都叫他“六四崽”。给自己孩子取名时,张育发动足了脑筋。他有4个儿子,名字分别是张征远、张征贵、张征斌、张征国。从遥“远”的江西苏区走到广西,得“贵”人相助在残酷的战场上活了下来,时刻铭记:我是一个“兵”(“斌”“兵”谐音),祖“国”在我心中。通过“征远、征贵、征斌、征国”,他想告诉儿子:长征精神永不忘。

  1952年,他突然“抛妻弃子”离开家乡,大儿子张征远还未满2岁。当时,为了抗美援朝,政府在兴安招募志愿军。村互助组组长张育发主动报名,还号召十几个老乡一起参军,到桂林参加战前训练。

  几个月后,他抱憾而归。因为在湘江边受的老伤,每逢阴雨天会隐隐作痛。

  4“红小鬼”不知全名身份模糊45年

  除了“六四崽”,张育发还有2个绰号“共产党崽”“红军崽”。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是“红小鬼”,参加过长征。然而,他的红军身份却始终没有得到正式承认,这个“疑似红军”,他一当就是45年。

  掉队被俘时,他刚满15岁,没有任何证件,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全名;由于长期在夜晚行军,他不知道长征沿途到过哪些地方,不知道当年的排长、连长、团长是谁。他只记得军队总司令是朱德。

  他不知道老家的具体地点,不知道亲人的真名实姓,只知道家住南丰县东坪乡,父亲别名王和尚。

  解放后,他开始寻亲。托人写了五六封信,盼了20多年,犹如石沉大海。后来才听说,家乡有6个“王和尚”。1976年,他去鬼门关走了一遭:饱受怪病折磨,吃啥吐啥,奄奄一息;家人甚至帮他穿好了寿衣,结果他竟奇迹般地康复。他说,找不到家乡,自己咽不下这口气。

  5小阿弟巧画地图“烈士”重归故里

  1979年,一张简图最终让张育发得偿所愿。

  地图出自刘为民之手。他是张育发的小阿弟、刘运森的亲生儿子,今年57岁,比老大哥小了整整30岁。

  “不是亲生胜似亲生”,刘为民如此形容兄弟情谊。自从懂事起,他就对这位红军哥哥十分敬佩,哥俩感情一直很深。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为民听说哥哥苦寻家乡多年毫无进展。他灵机一动,想出了画地图的办法。根据张育发片断的回忆,刘为民绘就了一份寻亲地图——村子距离南丰县城五六十里,村旁有一条大河,村口有土地庙、铁匠铺、戏台,屋后还有一口水井……

  满载着张育发的期待,地图从广西“飞”向江西。不到一个月后,又“飞”了回来,带回了来自家乡的邀请。张育发随即在儿子张征贵的陪同下,奔赴江西。老父亲已去世,家乡只剩下姑姑和侄儿。从姑姑那儿,他知道自己原名“王宜芳”,1919年农历四月初八出生在南丰县东坪乡,14岁参加红军先遣团。

  另外,他还拿到了父亲生前留下的《优级烈属证》——南丰县政府多年前就以为他战死沙场,追认他为烈士。随后,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45年后,“红小鬼”重归故里,红军身份也终于得到了承认。

  张育发右手手背上的弹孔伤痕清晰可见

  刘为民画了这张地图,帮大哥张育发找到家乡曹刚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