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市民“争抢”贫困生令人动容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15:00 南方网 |
大河报网络版 李甘林 在今年5月14日举行的宁波北仑区与贵州台江县、兴仁县的对口助学活动中,宁波人曾创造一项“爱心助学纪录”,数百名宁波市民在短短90分钟内,就捐出了16万元结对助学金,把2000多名贵州贫困学生“争抢一空”。一些市民因为晚到了几分钟,只能抱憾而归。(8月20日《中国青年报》) 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学校。这道理虽然易懂,但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然而,2000多 名贫困学子在90分钟内居然被热心的宁波市民一抢而空,甚至还有市民庆幸“多亏来得早,总算帮女儿结对了两位贵州小朋友”——这一难得的盛况着实令人动容与感佩,同时也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思考。其一,民众之中蕴涵着巨大的爱心富矿,关键得看我们如何去发掘,去开采。 其二,爱心奉献、助学活动虽然此前也开展得很多,但无一不是捐款捐物,并且这些捐赠大多是通过慈善机构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或行政组织代为接受的,中间需要经过许多环节,这常常使捐赠者们产生疑虑:这些捐赠款物能否及时、足额到达被救助者的手上?时间一长,负面报道多了,捐赠者就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被迫减少或压缩自己的“爱心支出”,以至于最后产生一种“捐赠疲劳”。 这次,宁波北仑区与贵州台江县、兴仁县开展的对口助学活动,摈弃了以往捐赠者与接受捐赠者“隔河相望”的捐赠模式,而直接改为“点对点,面对面”的形式,则大大缩短了爱心捐赠的“效能损耗”,同时也进一步拉近了双方的心理和地理距离。客观上,城市家庭与贫困地区学子的直接对接,很大程度上还能够使许多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城里孩子有机会亲身体验和感受到贫困地区孩子生活和求学的诸多艰难与不易,这会促使城里孩子更快地懂得世事,尽快地成长起来,可谓百益而无一害。这些立竿见影的效应,自然就使得宁波市的对口助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值得其他地方效仿。 (编辑:张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