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农民工肖像、养老保险与义工报告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15:47 浙江在线 |
贵州都匀市街头,出现“十佳农民工”的大幅肖像,号召市民爱护和尊重农民工(8月18日《人民日报》);陕西宝鸡市按照省里的规定,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8月22日《宝鸡日报》);南开大学新生在收到录取通知的同时,被要求在暑期做一份义工,报到时要递交实践报告(8月22日《中国商报》)。 三件看似毫不搭界的事,却都在诠释一个简单而重要的道理:劳动光荣。社会主义 荣辱观所强调的“八荣八耻”中,就有“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内容。缺什么,才呼唤什么。一个“劳工神圣”了近一个世纪的民族,一个“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了半个多世纪的国家,“劳动光荣”的道理,还需要如此强调,这恐怕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念中,“劳动”既指复杂劳动,也指简单劳动;既指脑力劳动,也指体力劳动。但今天提倡的“劳动光荣”,无疑主要是指简单劳动和体力劳动。因为教授、学者的劳动,不用说,已经无比光荣,没有人再会歧视教授、学者的劳动。要知道,曾几何时,“劳动光荣”,只适用于简单劳动、体力劳动。“知识分子劳动化”,就包含着对知识分子劳动的否认。知识分子只有从田间拖着两腿泥巴回来,只有从车间带着满身油污回来,才能叫劳动。当邓小平说“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阶级”的时候,许多人茫然不知所措。更不用说,还曾有过“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荒唐。当科教兴国改变了知识分子的命运,“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拉大车、扫大街的劳动,开始遭遇歧视。历史绕了一个大圈,仿佛回来了一个世纪以前。尤其是清洁工当街被打、三轮车夫当众受辱,再读胡适写过的《三轮车夫》、鲁迅写过的《一件小事》,不能不感受到历史的尴尬。 一个真正合理的社会,所有劳动都应该同样神圣。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的时代,要让“劳动光荣”不带任何歧视,必须给简单劳动、体力劳动以同样的“光荣”。这样的“光荣”,不能只写在标语里,只唱在歌曲里,只喊在口号里,必须体现在地位、待遇和必要的制度上。 将“十佳农民工”的肖像挂上街头,就是给劳动者一种地位。想想各地的校庆,总会请历届毕业的学生中出色的代表坐上主席台,有官位高的,有生意大的,有科研好的……请问:有没有车拉得好、街扫得好的?通常没有。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养老保险,就是给劳动者一种待遇。拉大车的、扫大街的,为什么没有“光荣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待遇没有保障。失业没有保障、医疗没有保障、养老没有保障……他们剩下的只有“光荣”,请问,这还“光荣”得起来吗?让大学生报到时带一份义工的报告,就是要让劳动成为一种制度。每当喋喋不休地跟学生讲完了“劳动光荣”,就怕学生问一句:“劳动对我有什么用?”我们能不能告诉他:劳动对你确实没有实际用处,但它就是“光荣”。这样的“光荣”,怕是没有说服力的。有了公平的地位、公平的待遇,再配以必要的制度,“劳动”才真正能够“光荣”起来! 作者: 慕毅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