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学术生态也有极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16:30 南方网
  人民日报网络版 江晓原

  西安交通大学生命学院有两名教授,每人所带的研究生都在30人以上,学生想见导师一面都很困难,更不要说向导师请教问题了。其实,这还不是最多的。据我了解的情况,另一所学校的一名博导竟带了48个博士生。

  记得1984年我在中国科学院进行硕士论文答辩时,答辩时间是整整一个下午,共4个

小时。但是如今在许多大学里,硕士论文答辩经常是一个下午答辩十几位。从导师介绍情况,本人报告,答辩委员会成员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答辩委员会成员商议、投票,到最后拟定“评审意见”,平均每人只有15分钟。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答辩”已经蜕化为一个形式,走个过场而已。对此,大家早已心照不宣。

  事实上,在一些学校,如今一个下午安排一位博士生答辩也已经难以做到了。道理很简单,在很多学校,通常每周只有一天下午是可以进行答辩的,因为这个下午可以不安排课程,以便召集足够多的答辩委员会成员举行答辩,而每年的“答辩季节”撑死了也就是那几周而已,在这样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安排如此众多的研究生答辩呢?

  同样,现在国内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规定,研究生必须发表多少多少篇论文,才可以申请答辩。发表论文就要有刊物,刊物还是那么多刊物,篇幅还是那么多篇幅,但是“需要”发表的“论文”增加了数十倍乃至上百倍!早就有人计算过,如今全国的学术刊物,即使全部用来登载研究生在上述要求下需要发表的论文,也已经不够了。

  “极限”实际上广泛存在。比如一亩农田的粮食产量,你不能设想可以达到一亿斤;又如一个风光美丽的旅游景点,如果每天有游人数百名,那它可能依旧风景如画,但是如果每天的游人达到100万,恐怕就是灾难了。

  我们也许认为精神产品永远不会过剩,精神世界可以无限扩展。但学术生态是由人构成的,如果我们承认人是有极限的,那么学术生态显然也是有极限的。

  忽略了这种极限的存在,我们的学术生态必然会恶化,学术的质量也必然会大打折扣。(编辑:张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