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拿“父母生日”说事儿要三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20:00 光明网
郝一峰

  曾几何时,一个令我们孩提年少时羞愧难当的问题,时至今日,回味在早已成熟的耳边,仍然能够激起一些心理上感情上的微澜——记得父母的生日吗?这个问题的提出继而普及中国大地,给一代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惭愧和对父辈恬淡的回望。而对这一问题的回顾和传承,也正体现了中国社会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在当代背景下的人文关怀。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人伦道德是基础,百善孝当先,是中华儿女恪守的民族性格,因此,孝道自然是教育的第一课,也是终身要温习的必修课。这一点,想必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会不约而同。也

因此,在当代中国社会融入全球文化交流的宏观体系下,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候,在新一代的心里,就留下了令传统文明难以忍受的无奈和痛心疾首。呈现在媒体上大量展示的“八成孩子不知父母生日”等关键字样正是这种无奈和痛心疾首的含蓄体现,同样,也暗含了对这一问题的拯救。在此,笔者对中国的传统伦理及其孝道没有任何质疑,这倒不是因为笔者是能够熟练掌握父母生日的人。笔者只是要为这种话语权所要奉劝的对象“发乎情,止乎理”的辩护一番。

  简单的说,笔者认为,孩子记不住父母生日,如果是一种令世人悲凉的事实,那么把责任全部归结为孩子的粗心,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果穿透道德的浅层,冷静的分析,不难得到答案。孩子要如何得知父母的生日?很简单,只有父母的告知。如果没有,相信10岁以下的孩子是很难具备主动获取父母生日的能力的。单凭这一点,责任就应该是父母和孩子共享的,甚至,父母应该负更大的责任。父母是成年人,懂得是非,有启蒙教育的义务,把自己的生日告诉孩子,既是联络亲子感情的纽带,又可以开展朦胧的生命教育。“我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这个问题的共同面对,会加深孩子对父母的敬爱,升华父母对孩子的期待。而且,生日这一话题,两代人应该严肃甚至神圣的对待,如果草草言之,孩子作为一个懵懂的思维主体,自然得不到较为深刻的理解,也就没有相对稳定的记忆。

  深究一层。常言道,“儿的生日,娘的苦日”。生日是什么,是一个人脱离母体,成为一个自然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日子。但是,生日更是两个相爱并结合的人播下的种子开花结果的日子。从这一点上讲,一个人的生日,他的父母必然更加终身难忘。因为,新生儿是两个人爱情的结晶,生命的延续,他的降生,是两个人牵动着至少10个月的期待获得的一份激动的喜悦。而作为孩子本身,他获得“生日”这一概念永远是与生俱来的间接经验。没有一个人能够记起自己出生的场景,而这一场景,他的父母基本上是刻骨铭心的。如果没有父母的告知,连自己的生日都是未知数,不记得父母的生日,难道还是孩子的失误吗?从这一层意义上讲,大多数孩子记不住父母的生日,其本质就是一种趋向必然的现实,是人类对自己生命延续的重视和关爱,在孩子身上的体现。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早就提出:“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声明自己是“进化论”者的鲁迅先生一贯痛恨的就是向回看,一切都为了满足上代人的利益的封建礼教,而极力赞成一切为了孩子的进化论。虽然理论难免偏激,但是合理的成分还是显而易见的。既然是一种必然规律,是人伦常态,那么对这一问就应该以客观冷静的认同为基本态度,以循循善诱的教育引导为协调手段。然而,我认为,社会舆论横眉怒对、群起而攻之的态度根本没有认清问题,更谈不上引导,相反,它给当代儿童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使得他们稍加懂事就会在父母面前抬不起头,(被频繁问及这个问题的孩子们)自责和抵触情绪潜滋暗长,这样的孩子很难形成健康向上的性格,待成人转变身份后,面对自己的下一代,双重的伦理焦虑就会大大损伤其进取心和责任感。这些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咎于这种看似伸张正义实则无理取闹的宣传。

  当然,笔者不会忽略两个问题。其一,孩子不知父母生日情有可原,成人则难辞其咎。四川某高校问卷调查显示,九成大学生不知父母生日。大学生是有独立是非观、成熟人生观、价值取向的自然人,有完全行为能力,在这一问题上的空缺则完全体现了亲情的冷漠。笔者为孩子抱打不平,但是对成人,决不姑息迁就。他们才是舆论应该真正谴责的对象。其二,那些知道父母生日的孩子,值得嘉奖。孩子记不住父母生日固然不需要惩罚,但对那些细心体贴的孩子,就一定要嘉奖褒扬。这一类孩子体现了父母、社会和孩子三位一体下实现的教育成果,是父母的正确启蒙、社会舆论的积极引导和孩子自身品行培养的有机结合。他们将是父母膝下真正的孝子贤女,子女眼中真正的严父慈母,社会未来的真正精英。

  最后,笔者衷心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谨记父母的生日,有越来越多的人鼓励那些尚未记住的孩子。套用“八荣八耻”的句式——“孩子要以记住父母生日为荣,成人要以忘记父母生日为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