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校热”,是冲击更是交流(人民时评)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3日01:09 人民网-人民日报 |
以清华大学新生报到为标志,我国内地数百万大学新生8月17日陆续开始了崭新的大学生活。清华园的报到新生中,出现了一批“委培生”的身影。他们以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和香港大学同时录取,最后决定进入港大,并根据两校协议,先在清华大学委培一年。至此,今年8所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的帷幕落下,约3万名报考生中,1300余人被录取。 为时9年的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从最初的细微滴水终于在今年汇流,撞起了浪花, 被许多媒体形容为“冲击波”。其实,招生录取只是第一步,真正迎受“冲击”的,还是接受了“委培生”的名校和接受了内地学生的香港校园。高考招生牵动万人心,有不少报道描述和分析了这一现象。然而,很重要的一点似乎被许多人忽视了。那就是,香港特区的大学在内地招生规模逐渐扩大,是由香港回归祖国而带来的新事物。与港校在内地扩大招生相对应,内地也在香港扩大着招生规模。香港和内地都是祖国大家庭的组成部分,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特区和内地的经济交流更加密切,教育交流顺流而至,充分说明中央政府的特区政策是成功的,深得人心。港校在内地增加招生,如果说是一种“冲击”,那么也是一种融合和交流。这种流动、撞击和融合,将使内地和特区教育获得活力、获得双赢。 我国内地的中等教育有其长处。内地学生进入香港高校,他们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勤奋的学习精神,在校园中有目共睹,对特区学生也是一种“冲击”,增添了校园活力。同样,内地学生会领受新的教学机制,面对新的教材系统。因此,“冲击”总是双向的,融合则是一种凝聚,应该以泱泱气度来看待和包容它。这是积极的姿态。 回过头来说,今年港校在内地扩大招生,也确实给内地名校带来了“冲击”,而且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招生体制、教学理念、教材设置、英语教学,乃至奖学金的作用、数额与发放,等等。港校进入内地招生,确实使过去一统天下的招生体制和名校认定受到冲击,引发讨论,考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这些方面,确实值得内地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从中获取有益和积极的东西。因为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中确实有不适应今天形势的不足之处,需要改革和发展。我们应该把握每一个有利的时机。 放眼看去,今年的港校“冲击”还只是一朵小小浪花。在中央政府特区政策的成功基础上,内地和香港的大学彼此增加招生,可谓良好的开端。有了这一步,明天内地和台湾的大学实现彼此招生,就更是一种热切的期望了。 钱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