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殷墟申遗成功的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3日05:03 大河网-河南日报

  正如省委、省政府贺信中所说:“安阳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标志着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全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殷墟申遗之路所体现的理念与精神,值得我们总结和张扬。

  明确了一种态度

  殷墟申遗之前,有人认为,3000多年前的老皇历,对现在没有多大意义;地上建筑仅存考古学意义上的痕迹,没有多大看头。还有人认为,殷墟是好东西,但用钱的地方太多了,花那么多钱来保护,实在困难。

  申遗的脚步,踏碎了错误的认识,踏碎了错误的态度。

  保护文化遗存的思想以法的形式固定下来。2001年9月29日,省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管理条例》,同时,根据《殷墟保护总体规划》,安阳对殷墟周边环境进行系统治理,拆除各类房屋建筑21万平方米,整修河道、道路等20公里,绿化19.7万平方米,殷墟周边环境极大改善。

  如果没有精心细致的科学保护,殷墟也不可能申遗成功。

  我省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全国第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达51处54项,它们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至宝。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对于文化大省河南来说,重要而紧迫;对于正在发展中的大省河南来说,更需要我们拿出一点气魄、拿出一点远见,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拿出坚定不移的正确态度来。现在一些地方、一些人却并没有真正看到文化的重要性,真正理解文化的价值,要么对珍贵的文化遗存不闻不问,要么没钱修、没人管,任其荒颓,甚至以这样那样的借口一毁了之。前不久,南阳老字号万兴东药店因为房地产开发而起存废之争,就是例证。殷墟今天的成功,对纠正这些错误认识大有帮助。

  给出了一个答案

  对于“后申遗时代”的殷墟,有不少人担忧,知名度提高、游人增加,会使殷墟身处险地。

  这一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国内外文化遗存因申遗后过度开发而濒危的事例并不鲜见。一直以来,对文化遗存究竟是应该保护还是应该利用,一直存在争议和歧见。殷墟申遗成功给出的答案是: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

  文化遗存应该保护,但保护不是唯一的目的,还应该让文化遗存给人们以收益。如果文化遗存不能给今天的生活以贡献,保护也就是无源之水,既失去保护的动力,也失去保护的意义。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殷墟的评价有这样一条:“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就是说,世界遗产委员会在评价一个文化遗产时,不仅要看其保护得怎么样,还要看其利用得怎么样,看其文化遗存是不是对现实的生活有积极意义。

  这是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共识,也是普通百姓的愿望。

  小屯村为了殷墟申遗,企业拆了,养殖业停了,不少村民还把家搬了。村主任何永献说:“俺村人没有怨言。现在殷墟申遗成功了,多年的付出没有白搭,大家心里甭提多高兴。”

  收获了什么让小屯村人“多年的付出没有白搭”呢?就是因为今天的殷墟,给村民以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多的收入渠道。

  申遗过程中、申遗成功后,安阳市大力展示殷墟、利用殷墟。游客多了,旅游产业自然发展迅速,由此带来的更多收益,不仅为保护殷墟追加资金提供了可能,也让群众更自觉地树立起保护意识。

  我省很多地方都在开发旅游资源,大打文化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是一道必须解答的问题,而殷墟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

  算出了一笔好账

  保护文化遗存,是算小账还是算大账?是算眼前账还是算长远账?是算单纯的经济账还是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效益的综合账?殷墟申遗给我们算出了一笔好账。

  保护殷墟,安阳投资了2亿多元,随着申遗成功,还要追加到3亿元。虽然现在殷墟门票收入已从过去的每年100万元提高到如今的每年500万元,但相对于3亿元的投入来说,似乎还是个赔本生意。

  但是,如果看看安阳人民申遗前后精神面貌的变化,看看安阳申遗前后的变化,就会发现,这是一件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大事、好事。现在,安阳不但知名度提高了、旅游产业发展了,而且,全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保护文物意识的增强,更带动了安阳整个城市文化品位的抬升,让安阳这座古城焕发了新春。正如安阳市市委书记靳绥东所说:“申遗成功使安阳广大干部群众的自信心、向心力、凝聚力空前提高,这种团结一致、干事创业、奋勇拼搏的精神状态,是花再多钱也买不来的。”

  像殷墟这样的文化遗存,我省还有很多,如果能够将文化及其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发挥到位,将会产生无与伦比的巨大力量。像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少林武术节等等以文化搭台、让文化唱戏,把文化做成产业的事情,我们还需要做更多更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纲领》中说:“各民族在他们的遗产中发现了自然和文化的遗产、有形和无形的遗产,这是找到他们自身和灵感源泉的钥匙。”只有及时地挖掘利用和保护有形无形的文化传统,才能使我们面向未来的时候,拥有数千年不辍的创造力和独特表达方式,拥有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进取心,拥有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①1

  □万川明吕志雄李根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