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生存,并非苟活——纵论当前校园里的几种“活法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3日05:04 大河网-河南日报

  

生存,并非苟活——纵论当前校园里的几种“活法儿”
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曾说:“如果我不尽力重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存的话,我总觉得活着是很荒谬的事。”当前,校园里就有各式各样尽力“去生存”的人。让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几种“活法儿”:

  激情一族。国清是一名学中文的大二男生,和他所在宿舍的其他五名同学一道,被称为该专业的“进步青年”,他们对大学生活充满热情,对新事物充满探求的渴望。

  功利一族。文贤在刚刚迈进大学校门的时候就为自己确立了极其明确的目标:英语四、六级,学生干部,入党,女朋友——他对同学们经常宣扬自己的“价值观”:大学,就是“求上进”、捡拾“敲门砖”的过程,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多为自己的将来增加成功的筹码,但是,也正是由于他过分强烈的“上进”心,当党组织就其入党问题对其进行考察时,问到入党动机,文贤同学的回答居然是:“对自己的将来大有好处!”结果可想而知……

  郁闷一族。家正一走进大学就感受到了强烈的不适应,现在他已经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了,和许多来自农村家庭的同学一样,经济能力的相形见绌令他在很多场合被严重的自卑感包围,在一些尝试碰壁之后,他失去了在大学收获成功的信心,“郁闷”成了家正的口头禅,“什么事都做不好”和“肯定有人比我做得更好”,是他最常出现的两种想法。想到未来,家正茫然而又充满了不甘,“我的未来不是梦”,谁又能告诉我:我的梦在哪里?

  空虚一族。小怡在考上大学的时候也曾经满足了很长时间,但满足之后她陷入的是深深的空虚与无助,专业课不感兴趣,集体生活枯燥而乏味,每一天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没劲!”同学问她:“什么有劲呢?”睁着迷茫的眼睛,小怡回答说:“不知道。”

  堕落一族。大田三年大学生涯,竟然谈了十多个女朋友,无一不是为他的“花心”作风弃他而去,大三下学期,因为女朋友的问题他竟然与人大打出手,将对方打成重伤,因而不无遗憾地结束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据2006年7月的一项相关调查显示,被调查的200余名学生中有26.3%的学生认为自己“精神空虚,没有目标,对未来没有规划”,35.4%的学生表示自己“曾经或正在经历信仰危机”,更有40.6%的学生承认自己在大学生活中“无法准确找到自身定位”。(吴瑶)

  关于几种“活法儿”的对话

  杨光钦(洛阳师院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高等教育学硕士):或许,大学生精神的困惑和危机现象还远远不是上述的“几类生存状态”所能概括,但是,我更相信,构成当下大学生精神风貌的主流成分,仍是具有多元和丰富内容的先进文化和进步思想。

  刘玉来(洛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不过,超过四分之一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精神空虚”,超过三分之一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曾经或正在经历信仰危机”,这些数据所反映的大学生精神生存状态的隐忧,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杨光钦:值得反思的,不仅仅是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精神隐忧的“生存状态”,而是导致某种精神状态存在的深层根源。以“精神空虚”为例,为什么超过四分之一的大学生有这样的自我定位?其中相当大的原因,恐怕在于相当多的大学生对当下大学精神缺失的严重不满,或者说,这种自我定位有着对大学精神缺失不满的发泄成分。因为大学精神的缺失,尤其个别满足于做“文凭工厂”的大学,必然引发“文凭背面的无知”现象的大量出现。

  刘玉来:就我看来,“文凭背面的无知”正是引发大批大学生精神空虚的直接原因。而这样的原因似乎很多,就大学改革而言,重建大学精神的确是当务之急。

  杨光钦:大学精神不单单是重建的问题,也有亟待改造的问题。以信仰为例,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居然“危机四伏”!你能说大学组织没有提供信仰教育?但是,一些大学一方面向大学生提供了某方面的信仰教育,一方面为了迎合社会的某种需要,把学历、学位看得比实际的知识和思想还重要,把官位、权位、利益看得比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还重要。在此背景下,信仰教育就很难会有成效。

  刘玉来:这样,大学并非忽视了而是必然要失去对大学生进行精神塑造的力量和话语权。

  杨光钦:大学生的精神危机,恰恰表明了一些人在精神价值层面的无知。甚至,何为荣,何为耻,有的也难以分辨清楚。而这种无知的基础,又是他们缺乏对真正有用的成果和有益思想进行判断这一事实。我所说的大学精神的改造,主要是指如何确立让大学生学会对有用成果和有益思想做出科学判断的观念和制度,如何确保让大学生在个性得以张扬的同时,不使其向“个性的自负”方面滑行。

  张辛卯(洛阳师院党委副书记):是这样。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大学绝对不能寓于象牙塔中,而应面向社会不断地改革开放。但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强调大学对社会发展的一味适应,而是要通过自主创新引导社会进步。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构建大学精神的必要性。⑦1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