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南京白局:仅有两人在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3日08:42 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报道】 白局,是南京地区民间的方言说唱,也是南京唯一的古老曲种。但是,记者昨天了解到,这个被誉为“最有特色的南京地方剧种,南京话活标本”的珍贵曲艺项目如今在偌大的南京却只有两位年逾花甲的老人还在继续坚持表演,而且没有传人,正濒临消失。

  极具南京地方特色

  同为66岁的周惠琴和徐春华两人自十几岁时学习白局,一直坚持至今,也是目前南京唯一还在表演这个曲种的两姐妹。昨天,周老满是无奈地跟记者聊起了这个已经渐渐失去了市场的白局。

  周老告诉记者,白局最初是南京的丝织业机坊工人在劳动之余自娱自乐哼唱的一种“三言两语”式的小曲。随着南京丝织业的发展繁荣,丝织工人之间互相传唱多了,这种小曲也逐渐转变为曲牌蝉联说唱的曲艺形式,但这种表演多由机房工人在业余时间进行的,不收费用,表演实际上是白唱一局,因此被戏称为“白局”。到了清朝末年开始出现了专业的白局班子,开班授徒,演出形式日益丰富。江宁区是南京白局发源地之一,集中在陶吴、横溪、铜山、陆郎一带。

  白局是南京地区民间的方言说唱,以“南京调”为古腔本调,此调又称“数板”或“新闻腔”,其它主要曲调为“满江红”、“梳妆台”、“哭小郎”、“穿心”、“剪剪花”、“老八板”、“闪板”等。白局演唱曲目内容大都是自编当地的新闻趣事,短小风趣,许多段子真实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讴歌了劳动人民的斗争。如《抢官米》、《倒文德桥》、《南门外倒城墙》、《打议员》、《抵制日货》、《过水荒》等。

  南京白局已濒临失传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南京市总工会牵头成立了南京市白局曲剧团,从丝织厂抽调了一批白局老艺人,又选调了几名文艺工作者,招收学生,开始对白局进行系统的抢救、挖掘、整理与创作。周惠琴和徐春华就是这一批培养出来的白局传人。南京白局曾经一度繁荣,可惜到了“文化大革命”中,白局曲剧团被迫解散,此后一直没有恢复。

  周惠琴告诉记者,随着一批白局老艺人的相继去世,目前南京还比较系统地掌握着白局表演艺术的只剩下徐春华、周惠琴、黄玲玲、高晓玲、徐东宝、许仁寿等6个人了,他们都是当时南京白局曲剧团的成员。目前他们是南京白局的“新一代也是最后一代传人”。但是,真正还“活”在舞台上的却只有周惠琴和徐春华两人,其他人都不唱了。如果他们没有把白局传下去,白局也就就此消失了。

  苦恼没人愿意学

  周老告诉记者,唱了一辈子白局,如今剧团也没了,闲在家里,哪里有人请就去哪里唱上一段。最近她和徐春华在莫愁湖附近一家新开的茶馆里演唱,开茶馆的是个文化人,把她俩请了去,唱一场50块钱。

  “为什么白局现在没人学?不好听了,没有新本子,而且人家压根就不知道,怎么会舍得把自家孩子送来学呢?”周老说,现在一些老段子已经因为跟不上时代,大多不能唱了。徐春华老师曾经自己创作过一些本子,比如《云锦美》、《明城墙》、《王瞎子算命》等,但是现在大多唱不下去了。“没有人写新的本子,唱词老一套,曲子又不符合年轻人的口味,自然就越来越不受欢迎。”周老这样总结。

  现在,唱一场白局,除了两人表演外,还需要两到三个乐师,“南京还有两个乐师是以前我们一个团的,我们去表演时便请上他们,其他人都不会了。”周老说,如今,有一个60岁的老太太在跟她学白局,因为这个老太太嗓子好,也比较喜欢,所以还会带她一起去表演。

  老人家现在身体也不太好,“等到唱不动的时候我就不唱了,真不希望它失传,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学它。”梁建恕

  (编辑小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