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传承人越来越老 年轻人不愿继承 河南民间文化闹“人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3日09:35 大河网-大河报

  

传承人越来越老 年轻人不愿继承 河南民间文化闹“人荒”
中原大地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财富,然而,目前许多民间音乐、民间曲艺和民间手工艺却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今年7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团对省内武陟盘鼓、超化吹歌等20余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据该调查团在8月上旬整理出的调查报告显示:传承人老龄化、青年人对继承传统文化缺乏热情、文化土壤缺失等问题,正使文化大省河南丰富的民间艺术遗产饱受着“流失”之痛。

  传承人日益老龄化

  据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对省内近300位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所作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河南非物质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平均年龄已达64岁,年龄最大的已经109岁,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趋向。

  河南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团所走访的157个民间音乐、民间曲艺及民间手工艺传承人中,90岁以上的4人,80岁以上的18人,70岁以上的36人,60岁以上的52人,最年轻的两个艺人分别为35岁和31岁,60岁以上的艺人占据了受访艺人总数的七成。自1982年至今8位老艺人陆续辞世后,新密市超化镇超化村的吹歌队现有18人,其中11位都是年过古稀的老人。

  驻马店市遂平县文化馆馆长王向阳表示:“传承人的老龄化也带来了民间艺术的‘脆弱化’和‘高危化’。许多老艺人一去世,往往把一身的技艺也都带走了。”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夏挽群告诉记者,传承人老龄化已经成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承扬的“瓶颈”,“一些民间艺术的自身特点对艺人的年龄提出了特别的要求,中青年才是这些技艺、艺术要求的最佳年龄段。例如驻马店地区的民间舞蹈‘大铜器’,表演者需要在表演过程中连续接抛十多斤重的铜铙,必须是身强力壮的中年人或青年人才能完成表演,因此,如果没有新鲜血液及时补充,那些严重老龄化的‘文化古董’必然会走向衰亡”。

  老艺人难找继承人

  一方面是传承人老龄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是年轻一代对继承传统文化的冷漠。根据河南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团在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点周边村镇所作的调查显示:虽然在当地有超过90%的年轻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但仅有8%的人选择会学习或考虑学习当地的民间艺术。这一方面是因为年轻人现实地看到学习这些“文化古董”几乎得不到任何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一些民间艺术欠缺吸引年轻人眼球的艺术魅力。

  在超化吹歌的故乡新密市超化镇超化村,村党支部副书记孙伟告诉记者:“吹歌几百年来一直作为村中寺庙的祭祀音乐,从不为婚丧嫁娶和社会活动服务,表演者得不到任何经济利益,所以相对于学习祖辈传下来的吹歌,年轻人更热衷于出外打工挣钱。”在“大铜器之乡”驻马店遂平,年轻人爱看大铜器的都已经很少了,更不要说有心学习了。

  “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收一个年轻弟子,把吹管的技艺传授给他,但我主动找了许多人,人家都说没有兴趣。”超化吹歌的传人之一王国卿向记者倾诉了他如今最大的烦恼。据他介绍,制作铜管(吹歌的一种乐器)的工艺在全国为超化村独有,特别是铜管前端的吹片制作过程更是讲究,必须用当地出产的芦苇的第三节采用特殊工艺制成,成功率相当低,全村目前也只有他一个人会制作。

  “按老规矩,制作吹片的手艺只能在本村本族传授。”王国卿说,“但我现在只有一个想法:不管是本村的还是外村的,只要有人肯学,我就教给他怎样做吹片,这门手艺已经流传几百年了,不能到我这儿突然就断了。”据记者了解,像王国卿一样,现在许多艺人已经逐渐抛弃了“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等“老行规”,希望以此使民间文化得到更好的承扬。但即便如此,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还是对这些“文化古董”冷眼相观。

  河南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团团长王东峰表示:“许多河南传统民间艺术只剩下了几个甚至一个年迈的传承人,要保护这些民间艺术,就必须改变当地居民尤其是年轻人对继承民间文化的‘冷落’状况。“

  文化土壤流失很严重

  “目前,外来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冲击使得许多民间艺术所生存的文化土壤正在迅速流失。”谈到民间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程遂营不无焦虑,“从主观上来说,随着今天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娱乐方式的增多,民间音乐等传统艺术渐遭冷落,人们对其价值的认识和保护的意识还远远不够,其生存的文化氛围正在变淡。相对于当地的民间艺术,人们好像更热衷于扑克和麻将。前些年,一到过年,民间文化就迎来了一年中的‘黄金期’,那时人们把当地的民间文化当作过年精神狂欢的重要方式。但这几年,由于精神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民间文化在春节也受到了冷落。”

  程遂营还表示:“文化土壤流失还有一定的客观原因,那就是一些承载民间艺术的物质性的东西正在逐渐消亡。”而这也正是超化吹歌一类民间艺术渐渐没落的原因:超化吹歌属于寺庙祭祀音乐,千百年来,一直为超化寺的祭祀活动服务,但近些年超化寺香火不济,寺院破败,直接影响到超化吹歌的发展甚至生存。□记者周斌通讯员郭兴华文图

  驻马店市遂平县民间舞蹈“大铜器”的道具狮头尘封已久,残破不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