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华时评:特大旱灾警示水利“欠账”该补上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3日09:41 新华网

  新华网重庆8月23日电(记者王学江、李永文)入夏以来,我国15个省区市遭受不同程度的伏旱,其中重庆、四川更是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干旱。不少地方溪河断流,农作物大面积枯死绝产,城乡居民出现饮水困难。嚣张的“旱魔”在肆虐灾区的同时,也“烤”出了水利设施的漏洞和“欠账”。抓紧弥补这些“欠账”,是各地新农村建设中的当务之急。

  

新华时评:特大旱灾警示水利“欠账”该补上了

  重庆市万州区63岁的老农向成木望着干裂的稻田一脸无奈(6月14日摄)。

  此次重庆、四川等省区市遭遇的特大旱灾,持续时间之长、强度之大,均为历史罕见。重庆市水利局派到区县指导抗旱救灾的人员发现,有的地方的水利设施不配套,许多库、塘已多年没有维修,发生旱灾后,水库里的水要么放不出去,要么到不了目的地。还有的水库通往村落和稻田的水渠被人为损坏,10年时间都没有得到有效修复,村民遇到旱灾准备抽水抗旱时,才发现水库不能再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庄稼干死。另据报道,重庆市至今没有一座大型水库,中型水库也仅有48座,且库容较小。全市耕地面积2420万亩,通过水利工程灌溉的农田仅有956万亩。

  重庆的情况是全国的一个缩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在历年抗旱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减灾效益。但由于种种原因,近些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明显滞后,目前全国有一半的耕地没有水利设施,不少地方缺少骨干水源工程。现有水利设施大多数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标准低,配套不齐全,老化严重,难以在抗旱中高效发挥作用。

  资金缺乏是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由于水库等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大、见效慢,短期内甚至难以看到效益,导致很多地方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滞后,抗灾能力低下。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旱灾频发的国家,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抗旱减灾能力大大增强,但是,旱灾目前仍是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随着全球温室效应不断加重,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发生干旱的概率和风险进一步加大,防旱抗旱仍将是我国今后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工程作为重要基础设施,在抗旱减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次严重的旱灾警示我们,为了增强抗旱减灾能力,各地政府应该未雨绸缪,科学规划,在充分运用公共财政投资手段的同时,借助市场机制,调动群众和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良性投入机制,兴建、改造一批小型水利工程、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和大中型水利工程,同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新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在旱灾袭来时心稳神定,沉着应对,确保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安全。(完)

  相关新闻:

  重庆遭受50年不遇的大旱 綦江老水利难耐大旱

  重庆遭受50年不遇的大旱,綦江县的最高气温达到44.5℃,成为了重庆气温最高历史纪录。在整个抗旱过程中,綦江县陈旧的水利设施,难以有效缓解长时期的特大旱灾。这不单单是綦江县的问题,而是整个重庆所面临的问题。当地政府决心在旱灾后,开展一系列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改变重庆的水利状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