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太阳系"九大行星"即将成为历史?我科学家详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3日14:39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23日电题:太阳系“九大行星”即将成为历史?--中国科学家详解天文热点话题

  新华社记者李斌、吴晶晶

  随着正在捷克布拉格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24日即将对一份关于确定太阳系

行星身份的提案进行表决,太阳系九大行星尤其是冥王星的命运,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中国科学家对此有何看法?新华社记者近日专程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科技处处长、薛随建研究员。

  “我个人倾向于‘开除’冥王星”

  近年来,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如“哈勃”太空望远镜的使用,天文学家在太阳系边缘先后发现一些较大的天体,其体积和质量与冥王星相当甚至还要大。围绕这些天体是否应被当作太阳系行星,天文学家看法不一,产生了争论。

  “大行星的定义早该明确了。”薛随建开宗明义指出,“大行星质量的上、下限是多少,一直没有明确定义。争议和讨论的源头就是因为对行星没有给予严格定义。”

  “我个人倾向于‘开除’冥王星。”薛随建指出,冥王星由岩冰物质组成,处在太阳系边缘的柯伊伯带,那里还有彗星、小行星等许多天体。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行星定义委员会提出了太阳系行星的新标准——以天体的引力性质来确定行星身份:一要有足够大的质量,有它自身的引力,能超过刚性天体的力,也就是该天体大体呈现球状;二是它绕恒星公转,而它本身既不是恒星,也不是引力中心在主星内部的行星卫星。这份草案一旦获得通过,太阳系行星将扩充至12颗。

  薛随建指出,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观测手段的进步,人们也许会在太阳系内越来越多地发现更多的比冥王星大的行星。“如果新标准通过,就意味着太阳系行星今后可能进一步‘扩编’。”

  中国科学家也在观测

  长期以来,一些科学家预测,太阳系存在第十大行星。

  “我国也有学者在浩瀚宇宙中寻找新的大行星。”薛随建透露,根据“限制性三体问题”的力学理论,上海天文台的一位专家也预言了另一颗大行星的存在,并付诸观测。“国家天文台的专家配合做了一些观测,这个项目有可能孕育比较大的发现。”

  薛随建特别指出,在国内,行星研究的力量主要集中在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和南京大学等高校。“但从整体上看,我们在行星科学领域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力量,和国外有很大差距。”这位天文专家指出,目前国内外天文界更多的研究力量集中在天文物理等方面,通过观察分析星体的物质成分等手段探索宇宙和天体的起源、演化问题。

  “我们还有一些未命名的小行星”

  周光召星、武衡星、朱光亚星……近年来,太阳系中已经有了十多颗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我们在小行星研究上不是有些实力吗?”针对记者的疑问,薛随建解释说:“我们曾用天体物理研究的先进设备去做了小行星方面的观测研究,在国际上启动得比较早,所以在一段时间内曾取得领先地位。但是随着国际上大设备的投入,我们显得落后了。我们与国际同行在这个领域拼搏,不再占优势。”

  薛随建指出,虽然中国科学家在小行星方面还在做一些有研究价值的观测,但是这个领域已经不再是重点的研究方向。

  “当然,我们还有一些自己发现、拥有命名权且未命名的小行星。经有关国际组织的批准,9月份,有关部门将举行仪式,命名‘彭桓武星’。”

  “我们迟早要进行行星际探测”

  “天体物理是国际天文界的主流研究领域,但是目前行星探测热也在逐渐兴起。”这位科技处处长指出,随着中国探月计划的实施和今后深空探测的发展,中国也必将进行行星际探测。“这就要求我们从今天起就要有所布局,为今后的行星际探测奠定基础。”

  “进行深空探测,就要对太阳系里面的各类天体包括大行星、小行星、彗星等的物理性质都要进行深入研究,为深空探测寻找一个合适的探测目标。这方面的研究,中国天文界已有相关研究工作在进行中。”

  薛随建进一步表示,美国和欧洲已经对火星进行了大量探测,“我们要创新,就必须凝练出新的重大科学目标,寻找新的探测对象,以实现中国人的科学抱负。”

  “重要的是,必须建立相应的学科基础。”他强调,“行星科学需要引起重视。希望中国能在行星际探测方面发展出‘科学驱动的项目’。”(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