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别把“体育娱乐化”渲染成过街老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3日20:00 光明网
邓海建

  8月18日《中国青年报》消息:体育总局反对虚假新闻恶炒和体育娱乐化。恶性炒作、虚假新闻、体育报道娱乐化等问题不仅困扰着中国体育,影响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更恶化了中国体育环境,阻碍了全民健身步伐。2006年全国体育宣传工作会上,体育界人士呼吁,别让这些不良倾向搞坏了中国体育。

  体育总局的论调很像彼时文学或者高雅音乐的清高:体育是“阳春白雪”,娱乐就

是“下里巴人”了——总局的领导可能偏偏忘却了一个现实:就像京剧也是从情色小调起家一样,体育本来就是穿开裆裤时代人类的娱乐形态罢了。现实是——在当下的中国,娱乐的吸引力和创造力要远远大于干瘪体育的眼球效应,有哪项国内体育赛事,能够跟“超级女声”相比呢?改革开放的头几年,“体育、娱乐不分家”的说法就甚嚣尘上了,如今1/4多个世纪过去了,“体育的娱乐化”命运反而要被渲染成过街的老鼠?

  体育的娱乐化不是洪水猛兽吧:说得更通俗一点,有人看总比没人看要强。传媒时代的体育已经孕育了娱乐的万千可能,我们不明白的是:难道体育不是快快乐乐地强身健体的?难道奥运金牌不是一个人最快乐的价值皈依?我们的举国体制不仅慷慨地拿纳税人的血汗培养着一批批运动员,而且还要我们自觉放弃欣赏运动时娱乐的快感,当体育沉重抽象到只具有名次意义、崇高价值,这样的体育难道就是全民的终极追求?——或者说,运动,就是为了不快乐?爱看国际惯例的专家不晓得怎么不谈谈人家体育运动如火如荼的欧美,人家的竞技体育不像我们国家是举国体制,在那里,体育是一件私人化的事情,但有数据表明体育明星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的价值远远高于我们的体育冠军,为什么?因为对方的体育体制能自动地把体育冠军塑造成娱乐明星,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这并不妨碍人家的爱国热情和夺冠能力。

  要说中国体育的问题,我以为恰恰是太不“娱乐化”了,太过看重游戏的比分、结果,弄得体育观众的“营养”结构严重失调——只能在一片严肃中找乐子——也因此,近年来中国的体育传媒几乎成了男子足球阵线,最多还有些篮球新闻做花边(也无非是姚明等可怜的几个而已),包括田径在内的大多项目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不好看、不快乐、太沉重——宁可把冠军抽象主义英雄化、也规避让冠军人性地明星化,结果是即使号称“中国第一运动”的足球,也难挡“迟暮美人”,票房惨淡,怨声不断,倒是在赵本山入主辽足时火了一把――似乎还是靠的“娱乐化”来拯救。

  娱乐不是万能的,没有娱乐的体育一定是万万不能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