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八旬老翁散尽亿万家财助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4日00:25 东南快报

  老先生精神矍铄,声如洪钟,连头上斑白的短发,也是倔强的直立着。记者几乎不相信坐在面前的是个耄耋老人,除了有点耳背,完全没有老态龙钟的样子。

  灰色的长袖T恤扎在西裤皮带里,脚上一双略显破旧的拖鞋。家里很宽敞,占了大厦的一层,但摆设和他的穿着一样,随意而不失整洁。诺大的家里显得空荡荡的,最不可思议的是连一台空调也没装。无论他本人还是他的家,单从外表来看,恐怕很难跟“亿万富翁

”这四个字扯上关系。

  老人很健谈,大多时候还是说着家乡话——闽南语。说话时他很喜欢拍年轻人的肩膀,而且力道也不小。老人家不止一次的拍着记者肩膀郑重叮嘱:年轻人一定要爱国。

  告别的时候,老人家坚持要把我们送到电梯口,并陪我们等着电梯到来。直到电梯门快完全关闭,透过缝隙,还可以看到老人在向我们挥手。

  

八旬老翁散尽亿万家财助学

  从懵懂少年到亿万富翁

  黄仲咸,86岁,印尼华侨,祖籍福建南安码头镇仙都村。现任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和厦门必利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仲咸家中兄弟姐妹8人,由于家境贫寒,读到小学5年级,他不得不辍学回家。

  1935年,15岁的他离开家乡,从厦门漂洋过海,到印尼去找先他而到的大哥,并在那里开始了打拼。

  刚到印尼时,他在农场做工,在山上种地,还养过猪,也当过水手和缝纫工。

  在哥哥的杂货店帮忙打理,由于聪明好学,很快就摸清门道开始能独当一面。

  后来他到印尼一个小岛打理一家小店,工作出色备受老板赞赏。哥哥出资买下那家店由黄仲咸独立经营。

  黄仲咸经过认真考虑,决定扩大小店经营范围,增加销售品种,延长营业时间,让岛上居民不出岛就可以买到日常生活用品,不必再到很远的地方去买东西。他的生意一下火起来,他也挖得第一桶金。

  这时奉父母之命回乡完婚,新婚不久又重返印尼,妻子并没有随行。到印尼后除经营杂货店,他开始尝试水上运输。他买了一艘帆船,沿小岛的水路到邻乡收购、销售土产,生意很红火。

  1948年妻子到印尼后,黄仲咸接手经营大哥手下的一个农场。妻子不仅让他在生活上免除后顾之忧,在生意上还不时为他出主意。看到船运业是印尼的朝阳产业,他组建起自己船队,并形成了一定规模。

  此后,他看准当时纺织业中比较薄弱的印染业,几经发展为后来投资房地产、金融打下了基础。

  20世纪中期,印尼的金融和房地产成为支柱产业,黄仲咸组建商业银行、房地产公司。就这样从在“千岛之国”经历各地辗转,从无名小岛到雅加达,黄仲咸造就了印尼商界的不败传奇。

  回国专注公益事业

  就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1998年,黄仲咸毅然变卖海外所有财产回国专注于公益事业。

  回来的时候,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反对,包括儿女。和做生意一样,他认准的事情决不犹豫。

  1959年,他应邀回国,参加建国10周年国庆观礼。目睹解放后祖国的巨变,也看到了家乡落后的面貌,遂捐款资助家乡兴建仙都小学。

  黄仲咸1990年首建“南安市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在全市开展奖教奖学和助学活动;1993年捐资2000万元在南安市区兴建一座12层,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的“必利达大厦”作为基金会永久业产;1994年又投资近1.5亿元在厦门市建造35层,建筑面积47000平方米的“必利达大厦”,其运行收益拟作全国科教奖励基金。

  2005年2月3日,黄仲咸在厦门市公证处立下遗嘱,将南安、厦门两处必利达大厦、银行存放的11000两黄金、800万存款、南安水头镇60亩地皮使用权及其全部收益,归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所有。

  今年8月18日,他将厦门必利达大厦(估值达3亿元)的土地房屋权证移交给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促成厦门史上数额最大一笔捐赠。

  直接对话

  大学生应自食其力

  记者(下称记):从1959年到现在,为公益事业一共捐了多少钱?

  黄仲咸(下称黄):自己没有具体算过,光资金别人说是3亿多人民币,固定资产就没法统计了。

  记:那资助的学生呢,有多少人了?

  黄:4万多人,都有登记造册,姓名、年级、地址,很详细。

  记:您对学生的资助把关比较严,每一笔都要亲自过目吗?

  黄:会看,这样才放心。要把钱用到刀刃上,让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能有钱读书。虽然也有20%是靠关系得到资助不是真的贫困,但还有80%是贫困孩子,大多数钱用到位了。

  记:像今年您要资助7000个中小学生,这么多人怎么选择出来?

  黄:有福建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各地区也有这样的促进会,他们到学校选择贫困的学生报上来审核。要选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有钱人的孩子只想享受过好日子,不想努力,只有穷人家的孩子才会想努力想奋斗,我要帮助穷人家的孩子。

  记:每个人每年500元,会不会不够用?

  黄:不能在一个学生身上花太多,紧巴巴刚好能保证他们完成学业就行,这样就可以帮更多的人。

  记:那大学生呢,为什么没有资助大学生?

  黄:开始有,现在都是中小学生了。大学生眼高手低,出来后不想干脏活累活,蓝领的工作也是要有人干的。大学生要吃苦自立,也有知识可以养活自己,再说他们已经那么大了,应该自食其力,我像他们那么大的时候,什么活没有干过?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实在是太娇气了。中小学生还小,还没养活自己的能力。

  记:有没有想过他们会怎么报答你?

  黄:没想过。不要说报答我,我不需要人家报答。如果要报答,就好好学习,将来报答国家。这也算是我对父母当年那句令我受用终生的教诲“让真正需要的人享用财富”的一种报答吧。

  真做好事都会被知道

  记:您的公益事业从家乡起步,逐步到整个福建省,有没有打算扩展到全国?

  黄:开始主要是在老家,南安比较多,2002年开始在福建省。除了福建,也在考虑捐助其他省份的贫困地区,第一步先到安徽。在南安办公益有时候还会被索要红包,不然就不报导不办事,厦门情况就比较好。

  记:像您说的既然在捐资公益的过程中遭遇一些不愉快的经历,为什么还要一直坚持下去?

  黄:这只是少数,还是好人多。我们中国人一定要爱国,我希望祖国强大,祖国不富强,华侨再有钱也给人家看不起,我很怕这个。国家富强靠教育,科技发达了,人家就不敢轻视你。这也是促使我回国办公益,特别是捐资教育的动力。

  记:很多人把钱捐给教育盖房盖楼,以自己或亲人的名字命名以示纪念,您为什么不写自己的名字呢?

  黄:不用写,真正做好事谁都会知道。我盖那么多楼,没有一栋写我的名字,都是以老家“仙都”命名,或泛称“印华楼”、“继志楼”。仅个别用父亲的名字,或叫“念慈楼”,纪念父母对我的恩情。大厦也没有一座有奠基、落成典礼。花钱请客我不要,钱可以拿来再盖学校,再捐献给学生。

  做生意不输陈嘉庚

  记:我们中国人讲究“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您一生倾心公益事业,除了爱国热情,有没有想过也是为自己留个好名声?

  黄:没有。那么多媒体,都是自己来找我的,不是我让他们报导的。爱国爱家,这个很重要。

  记:有人说您是“南安的陈嘉庚”,您有什么看法?

  黄:陈嘉庚先生是对国家贡献很大,值得我学习。论做生意,我不输他。我有“金鸡母”,他没有。把钱存在银行只能获得薄利,钱是死的,难有大作为。投入到基金会,为基金会置办产业,能够自主经营发展,钱就活了,基金会就会拥有源源不断的财源,就像养了能下蛋的“金鸡母”。

  记:这么多钱和资产捐给公益事业,没有儿女反对吗?

  黄:你知道什么叫“富不过代”吗?在印尼我见的太多了。很多华侨有钱了,儿女就不去工作,在家享乐,家业很快败光。该给他们的已经给他们了,留太多钱给儿孙,不一定是好事。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们的生活应该自己去创造。

□本报记者 薛德芳/文 本报记者 柳涛/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