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当“五十年一遇”来临时……(人民时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4日01:59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06年初至今,我们经历了一场接一场极端气候的“遭遇战”。

  从京城一夜下沙30万吨,到“碧利斯”制造南方6省区洪灾,从“桑美”肆虐到川渝特旱,“50年一遇”、“百年一遇”,这些感觉遥远的词,让成百生命逝去,令无数家园破碎……

  而气象专家还在提醒,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恶劣天气今后还有频率加快、强度加大之势。

  来自珠江水利委员会的一份调查,更让人揪心。珠江流域去年遭受超百年一遇的洪水,今年再迎洪水。根据该委员会对流域防洪工程的调查,即使全力防守,一般只能防10年一遇的洪水。按现有防洪工程条件,到2020年如果流域普遍发生20年一遇洪水,会有近千万人受灾。

  珠江流域的防洪能力,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现有防灾水平。人类也许永远做不到“人定胜天”。但许多灾情也难逃“人祸”之虞。南方洪灾,固然是瞬时高强度降雨引发山洪暴发,但农村水利设施薄弱,病险水库过多也是重要原因。广西北海渔港本是一个容船能力强的避风港,但设施陈旧,在台风“派比安”袭来的紧急关头,竟无法接纳船只。所幸“派比安”折道而去,尚未酿成更大惨剧。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固本工程无法“固本”。这恐怕不仅仅是所定标准太低,抑或经济不强导致“有心无力”;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的“固本工程”,还没有摆上“本”的位置。

  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强调“公共财政”,但是,检视一些地方投资,往往是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垄断性行业锦上添花,而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防灾减灾工程、公共安全和应急体系等“公共物品”,明显动力不足。投资已然不足了,还时常被滞留挪用——几次国家、地方的审计报告中,都出现过高额的滞留水利资金。

  还有一个“本位”也亟待破除。

  公共灾害是不会遵守“行政疆界”的,反而强度越大,跨“界”越重,台风如此,当年的非典危机亦然。而我国现有的防灾救灾工作,又往往以行政区划来独自展开。这样的教训已经提醒我们,必须建立起一套对应的公共安全体系。

  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不少:危机管理中,法律如何确保政府在组织防灾工作时的必要的强制做法,包括台风来袭前的强令转移、安置场所的临时强征?如何督促地方政府及时预警、施救、公开信息……

  3年前的非典让我们意识到:一场公共安全危机,可能会消解我们多年的改革开放成果。现在,当极端气候“排队”示威,并且虎视眈眈地酝酿着“从头再来”时,再次提醒我们:当灾害不期而至,我们能够把灾害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吗?

吴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