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徐州侯汝芳到苏州灵子(社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4日02:26 江南时报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句话放在默默帮助“湘妹子”韩陈媛求学的江苏好人侯汝芳身上,再贴切不过了。侯汝芳身上的衣服经常是补丁摞补丁,一家三口挤在30平米的小“一间半”里,可是他却暗地里资助一位素未谋面的贫困孩子上学,连续四年从未间断。若非湖南卫视费尽周折找到“好心人”,侯汝芳的事迹也许还会保密下去(详见昨日本报民意版报道)。

  无独有偶。当苏州市菱塘社区18名寒门学子因学费高昂求学遇阻时,苏州残疾人热线之一的“灵子热线”向社会发出倡议,希望好心人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这些学子渡过难关。今天上午8点,灵子将拖着残疾的身子,亲临募捐义卖现场,为贫困学子呐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灵子身体残疾,年近半百,丈夫下岗,女儿刚刚毕业。其家庭环境及助人经历与徐州侯汝芳如出一辙,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穷帮穷”。

  不可否认,发生在侯汝芳与肢残女灵子身上的一切并不复杂,既不惊天动地,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行,更多成分上,这只是一位普通公民出于人道的一种真情流露。但是,对于这种来自民间的质朴真情的流露,我们绝不能因其平凡而忽视其价值,更不能因其简单而淡化其应有的影响。因为这种民间真情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在当下的语境中都不可或缺。

  本报近段时间以来一直所关注的董艳明及其家庭所体现出来的动人故事,也涌现着我们这个社会不容忽视的民间真情。董艳明的故事经本报报道后,在江苏引起不少读者的关注,并为其捐钱捐物。经河南《大河报》报道后,故事传到他病重弟弟董艳玲所在的城市——河南焦作,也引起热心市民的广泛救助。这就是对民间真情及其影响的最佳佐证。

  曾几何时,随着市场经济配套制度的缺席和滞后,社会价值体系严重失衡,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恶性循环:真情贬值,道德沦丧,精神堕落,价值虚无,乃至发展到最后的公共生活底线——法律变得异常脆弱,并动辄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和挑衅。这种挑战往往又以突破底线告终,因此,我们生存的现实环境也愈发值得警惕。无疑,这些民间互助乃至自发救助的感人事迹所闪现的人性光芒,不失为现实社会的一本人性教科书。

  这种情况下,报道侯汝芳,赞扬肢残女灵子,关注董艳明,其意义不言而喻。侯汝芳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曾说:“爱的付出不取决于自己是贫穷还是富有,不说豪言壮语,我只是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有一份力就想出一份力,让孩子有学上、有知识,我们的国家才会更有希望。”诚哉此言。从纵向角度看,这种绵绵不断、生生不息的民间真情远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语),近接以“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由此,想到气象学上的蝴蝶效应:一个极小的事件,由于不断引发连锁反应,可能会导致大事件的发生。侯汝芳,抑或灵子,或者董艳明,他们所代表的民间真情,每个人都具有引发蝴蝶效应的可能性。

■本报评论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